新街清真寺位于洛阳瀍河回族区,瀍河区的回族渊源,与伊斯兰教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洛阳在盛唐时期是东都,当时,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把中阿两国商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瀍河区则是一个重要物资交流中心,而多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经营的香料行也大都集中于此,历久自有人安家落户,他们当是瀍河区最早的回回人。元代以后,迁居该区的回民人数大大增多。当时建的清真寺,还留有遗址(在今老城区中心粮店北)。清嘉庆年间编修的《洛阳县志》记载有元朝时洛阳城内西北隅有回回营,这些回族居民多为军人屯日安居者,后经战乱,去向不明。

这座新街清真寺是洛阳最早的一座清真寺,该寺始建于明朝中叶,距今已有4O0多年历史。清咸丰年间瀍河暴涨寺院毁于一旦。大水过后回民齐心协力,资助巨款,重建大殿3间、卷棚3间、遥志1间,沐浴房2间、讲堂6间、街房大门3间,大门上书“清真寺”三字。

清真寺大门内南北各有2间房屋,南跨使重建寺院气势更为恢弘。院街房2间半、厦房3间,共房屋27间,寺殿内有对联二幅:“五时进朝端拜似完国稞,七日来复会期如到天方”;“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办一些慈善事业多福多寿,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做几件有益事情积子积孙”。清真寺重建后,被洛阳回民公认为五坊(东关、塔湾、马坡、北窑、南关)公寺。

西元1927年,冯玉祥驻军,发表“破除迷信、捣毁庙宇和寺院”的命令,在这危机关头。社会知名人士梁文斗、马良相等人,经过多次周旋,保全了该寺。之后,在寺内相继成立了“中华回教公会河南省洛阳县支会”和“中国回教救国会河南省分会”。1940年和1942年,民国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曾两度来洛,在寺召开回族各界群众会议,号召回族群众加强团结,积极参加抗战。
西元1944年,日本侵略军攻打洛阳,守城国民党军队以“坚壁清野,固守城堡”为由,强行将大殿3间。卷棚3间,窑殿1间拆除,使清真寺遭受严重破坏。洛阳沦陷,日寇又焚烧了寺内全部房产。

西元1945年初,在回族教胞的全力资助下,经马天保、金宣五、刘振邦、马财、马润生、马大兴、秦鸿章等人的积极协理,终于在1945年底,再次修复,面貌焕然一新。

修复后的新街寺,占地面积2.5亩,院内前宽19.5米,后宽24米,长73米,建筑设施齐全,两侧门房共6间,南北讲堂各3间,水房5间,宫殿式的大殿3间,卷棚3间,并且院内有井一眼。解放后1958年后被占用,1981年归还东关清真寺管委会管理。
瀍河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明末清初又有新教和老教之分。全区原有7坊清真寺,只有东通巷寺是新教,约在1921年座位阿訇为虎延章。伊斯兰教的传播在近代才于瀍河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瀍河回族区其他著名的清真寺简介
东关清真寺:相传建于清乾隆年间。西元1822年,寺设清真义学。清咸丰八年(西元1858年)创建大殿3间、厦房3间。光绪三年(西元1877年)又建卷棚5间、遥志1间。清末民初,始具规模,有大殿5间、卷棚5间、遥志1间、讲堂10间、沐浴室3间、过厅5间、临街房3间、西厦房3间、大门1间。大殿内悬挂对联一幅:“学问道渊源经书怀抱九重天,念礼舍把聚昼夜不离方寸地。”1981年5月,省、市民委拨款维新后,寺貌大有改观,雕梁画栋,焕然一新。现为洛阳市伊协所在地。有女寺一坊,建于1916年。
北窑清真寺:位于北窑金家街北头。1914年,由马鹏飞捐地,回民集资兴建。1915年2月,盖大殿5间,砖木结构,歇山式瓦房,计120平方米。1916年正月,盖卷棚5间,继盖北讲堂4间、水房2间、南屋3间、大门1间、大门南北配房各2间、遥志1间、遗志两边4间。大殿内有对联一:“进寺礼拜本人职责是清心寡欲,面向克白交还奶妈子祈福求寿”。1925年6月,瀍河暴涨,水入寺内,建筑无损。1958年宗教改革后被保留,文革中被占用。1982年重新开放使用。有女寺一,建于民国初年。
此外还有东通巷清真寺、北窑清真上寺、东新安街清真寺等
文字资料:摘录自《瀍河回族区志》
图片资料:转自网易(一问)博客
更多:
东关清真寺
太乙清玄
2016-06-17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