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桥上的不安

分类: 人间万象 |
安澜桥上的不安
雷廷松
安澜桥,名播中外的古索桥,全长320米,位于都江堰鱼嘴,东起分江亭,西至堰功亭,横跨内外两江,同时可纳300——400人通行。
相传都江堰域内原有一桥连接岷江两岸,明末毁于战火,百姓过江唯凭舟渡。夏秋之时,江水泛溢,渡客多有覆溺。清嘉庆八年,塾师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木板作面,旁设扶栏,将桥命名为“安澜桥”。为纪念何氏夫妇,后人亦称此桥“夫妻桥”,或曰“何公何母桥”。
倚着扶栏,扫视桥面摩肩接踵的游人,站在安澜桥上的我竟隐隐地不安起来。何先德身为清代塾师,诗意地赐名索桥以“安澜”,大而言之,希冀此桥具有镇水之功;小而言之,祈祷行人顺渡波澜、出入平安。吾之不安,并非惴惮索桥受重而折,重建后的安澜索桥早将竹索改为钢缆,而是担忧当下鲜于阅读的游客,每每看到“安澜”之类文言颇浓的词儿,既无力究其义,也无法品其味,单单以为那就是一个景点的名儿,殊不知许多景点名称极具文化内涵。且看,伏龙观位于都江堰景区的离堆公园内,是一座纪念古代治水英雄李冰的庙宇。几个穿搭前卫的女孩一眼瞅见匾额上的“伏龙观”,莺声燕语地喊道“伏龙观(关)”,压根不知这“观”乃多音字,此处读“guàn”,其意表示古代宗庙或宫殿门外两侧的高大建筑物,也泛指楼台亭阁之类。试想,她们到了景区里的“玉垒关”,绝然不想这“玉垒关”的“玉”指坚硬的金属,象征坚固和强大;“垒”指军壁或防护军营的墙壁,代表防御和保护;“关”指古时在交通要道或险要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她们瞥见“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大抵无力体味这玉垒关门联的平仄对仗。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旅游越来越成为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旅者既要欣赏异地的风景,又要倾听远方的故事,更要了解景点的文化。设若仅仅限于“看热闹”,疏于“看门道”,那么,如此旅游无异于野生动物的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