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系列复习题
(2017-03-22 16:09:55)分类: 中语备考 |
2016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系列复习题
(雷廷松2017年3月22日拟题)
初一下册文言文篇目
孙权劝学
古诗: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游山西村(陆游)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泊秦淮(杜牧)
约客(赵师秀)
【复习流程】口头背诵→书面练习:文言文,风景这边“读”好。
一、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释义。
含通假字的文言句子 |
通假字 |
本字 |
释义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
|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
|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
|
|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
|
|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
|
|
无他,但手熟尔 |
|
|
|
徐以杓酌油沥之 |
|
|
|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
|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字词的活用现象。
句子中的活用字词 |
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
愿为市鞍马 |
|
吾射不亦精乎 |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
无丝竹之乱耳 |
|
无案牍之劳形 |
|
不蔓不枝 |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
棹数小舟 |
|
三、理解一词多义。
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_____________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
自: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__自钱孔入,而钱不湿_____________
以: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_____
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__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__
而:有卖油翁释担而立_____________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_____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_____________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
之: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_____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_____________
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
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
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___莲,花之君子者也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_____________然则天下之事_____________
见:见往事耳(
乃:家祭无忘告乃翁(
辞:辞以军中多务(
愿:愿为市鞍马(
于: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____________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
求石兽于水中_____________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果得于数里外_____________
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___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
四、理解加线文言字词的古今义。
具有古今意义的文言字词 |
古义 |
今义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
问女何所忆 |
|
|
尝射于家圃 |
|
|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
|
久而不去 |
|
|
尔安敢轻吾射 |
|
|
因曰 |
|
|
阅十余岁 |
|
|
无案牍之劳形 |
|
|
香远益清 |
|
|
求石兽于水中 |
|
|
尔辈不能究物理 |
|
|
盖石性坚重 |
|
|
求之下流,固颠 |
|
|
五、分析下列文言句式。(省
文言语句 |
用“√”选择文言语句所属的句式 |
|||
判断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被动句 |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
|
|
|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
|
|
|
|
可汗问所欲 |
|
|
|
|
尝射于家圃 |
|
|
|
|
莲,花之君子者也 |
|
|
|
|
求石兽于水中 |
|
|
|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
|
|
六、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3、蒙乃始就学。
5、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8、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0、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晋陶渊明独爱菊
1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9、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0、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七、接上句,填下句。
接上句 |
填下句 |
深林人不知 |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
马上相逢无纸笔 |
|
杨花榆荚无才思 |
|
前不见古人 |
|
会当凌绝顶 |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
烟笼寒水月笼沙 |
|
可怜夜半虚前席 |
|
政入万山围子里 |
|
苔痕上阶绿 |
|
谈笑有鸿儒 |
|
无丝竹之乱耳 |
|
出淤泥而不染 |
|
八、、按提示默写课文。
1、《木兰诗》中渲染临行紧张气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和战况之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渲染荣归故里的欢乐气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岳》和《游山西村》中蕴含哲理的诗句依次是:
九、课文理解。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
及(
1、解释文中括号前的字词。
2、作者
3、文章选自《
4、孙权,字 _______,三国时 __国的创建者。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曾感叹:生子当如 ,孙权读书治国的才能可见一斑。
5、写出课文中的两个成语:
6、文中共出现了3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他们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经”具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
8、孙权告诉吕蒙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是: ___ __、 __ ___(用原文词语填空)
9、你能说出古今中外有关“劝学”的名言吗?(至少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提示摘录课文语句。
要读出语重心长的劝说语气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读出强烈质问的反问语气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读出惊讶不解的感叹语气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读出指责中带有自豪语气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
万里赴戎机(
1、解释文中括号前的字词。
2、用“_______”画出诗中的四处互文。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4、成语“扑朔迷离”源于课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句。
5、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③、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陋室铭》
一、默写课文,阅读分析。
1、《陋室铭》的作者是(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体,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韵脚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韵脚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文眼,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表现了室主人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
3、运用对偶和拟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对偶和对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借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室主人日常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不在高”和“水不在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不高因仙而名,水不深因龙而灵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水”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仙、龙”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名、灵”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文言词。
6、“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
7、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8、唯一的非骈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提到了三位古人:A、孔子,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国人,著名的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家,是__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诸葛亮,字___________,三国时___________国丞相,著名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家,“诸葛庐”指其青年时隐居___________所住的草屋;C、“子云亭”的“子云”姓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家,“子云亭”在当今的(
10、为自己写一句座右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爱莲说》
一、从文中找出与下列现代汉语意思相近的文言词。
多(
牵牵连连(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出自________朝________家________的文集《
2、默写作者爱莲原因的句子,完成:
①、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指出下列水陆草木之花比拟的对象。
③、用线条将相关项连接起来。
④、最能体现莲高贵品质的一句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莲,花之君子者也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噫”之后的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得出,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1、理解句中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
阅十余岁__________
棹数小舟__________
是非木杮__________
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
如是再啮__________
如其言__________
但知其一__________
2、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求之下流,固颠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4、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③一老河兵闻之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①、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尔辈不能究物理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②、老河兵得出的最终结论则是:(
A、水不能冲石
C、求之下流,固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