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则《论语》的内在关联

(2012-11-20 13:11: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海泛舟

十则《论语》的内在关联

雷廷松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十则《论语》的内在关联

 

<论语>十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辑录的十则《论语》表面看似各则单列,内在实则关联紧密。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教师教学《<论语>十则》,大多以为这十则《论语》就是摘录《论语》里的十则组合而成罢了,其间并无关联,只要疏通文意,最后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做人修养”三块加以归纳即可。但是,如果仔细揣摩,我们就会发现,十则《论语》中第一则和后面的九则构成的是“总分”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则道出了孔子的人生三乐:学习之乐、交朋之乐和君子之乐。有了这“三乐”为线索,剩下的九则就如散落的珍珠被串了起来。如图所示:

总领句

分述句

谈论话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做人修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生的第一乐是学习之乐。为什么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去温习它会得到乐趣呢?其答案在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为时常的温习会获得新的知识,只是这新知识的获得并非是漫无目的重复的机械的复习,而是应该在复习中不断地思考以后才能知新,才能为师,这时就自然引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则,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去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如此,所以孔子告诫他的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了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而孔子正是不断地谦虚地学习,不断地在学习后思考,而后在思考中又获得真知,那成为人师也就必然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的第二乐是交朋之乐。这里的“朋”乃志同道合之人。学习的最高境界并不是一人独学,而是能有两三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切磋,不管学识是在他之上或之下,只要是志同道合之人,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孔子的第二境界的快乐就是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需要的不仅是一种谦虚的精神,更需要的是一种能容天下之事的博大胸怀,而孔子就拥有了这种若怀虚谷的情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生的第三乐是君子之乐。君子之乐在于不管何时何地都能始终保持一颗君子之心:“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样可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君子之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样可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的君子之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可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之乐。这一切才是孔子的君子之道,即有修养、有道德、有担当的高尚之人。

学习之乐、交朋之乐和君子之乐是孔子的人生三乐,而事实上孔子的一生过得并不乐。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鲁昭公赏识孔子,但恰逢内乱,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孔子来到齐国,士大夫加害于他,孔子只得逃回鲁国。鲁国季氏又不想用他,孔子开始周游列国,那年他已55岁。孔子先到卫国,卫灵公尊重孔子,但并没用让他参与政事,后因人进谗,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孔子又只好离开卫国。孔子去陈国,路经匡城,因误会被人围困5日,到了蒲地,又碰上了卫国贵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孔子后至楚国,大夫们知道他不满其所为,怕孔子对他们不利,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绝粮7日,险些丧命。孔子68岁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被用。鲁哀公16年,孔子72岁,患病,不愈而卒。孔子灰色的一生并不快乐,但他却让自己的精神走进了快乐的境界。即使是重重的苦难,即使是不被理解的委屈,即使是不被重用的流离,他始终对自己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人只有在这不断地苦难中才能让自己的品格越发的坚毅,才能真正让自己具备了君子的风骨。

这般解读课文<论语>十则》,便可让学生理出一条学习课文的线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