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最喜欢玩摇摇马了。这是宝宝8个月大的时候在香港的街角公园里照的。
星期天带了2岁半的女儿来到儿童课室,课室外面放着一个摇摇猴子,就是坐上去可以摇啊摇的玩具。女儿很想玩,这时候有个比她稍大的男孩子正坐在上面。女儿用手拍拍猴子,说,“我要玩”。
那个男孩见状,没有要让的意思,而是继续坐在那。男孩子的妈妈就说,“来,下来让妹妹玩一玩。”但是男孩子仍然没有要下来的意思。
女儿着急的说,“我要玩啊!”然后就哭了。
女儿想玩有趣的玩具,没有错。那男孩子不想让,也没有错。(其实这种情况就是培养孩子分享的机会了。)
不过首先,我下意识里要让女儿学习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因为往往孩子碰到不如他意的事情时,就会闹,就会哭。如果家长没点耐性去好好沟通的话,在不理解孩子的情况下就打,就大错特错了。
我对女儿说,“你是不是很想玩啊?”(理解她此刻的心情)
女儿哭着说,“是啊…… ”
“那你就跟小哥哥说,我好想玩啊,可不可以让我玩一下啊?”我对女儿说。
女儿就一边哭,一边重复我的话,“小哥哥,我好想玩啊,可不可以让我玩一下啊?”(让她学习明确表达自己的目的,而非只是哭和着急)
小哥哥还是看着这个小妹妹,无动于衷。男孩的妈妈也说了她儿子一句,但男孩还是没有下来。
女儿哭得更厉害了。
这时候,我心里开始有点气了,觉得男孩子的妈妈怎么这么不会做,应该强硬点嘛,应该让孩子学习礼让嘛。但是我立刻意识到这么怪责人家的心态是不对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如果只会怪责人家的话就一点也解决不了问题。我知道这个时候是学耐性的时候了。
我跟女儿说,“哥哥还在玩,等哥哥玩完了,我们才玩。”
女儿一边哭一边说,“我要现在玩,我要现在玩。”
我说,“哥哥先来玩的(引导“先来后到”的概念,凡事有个秩序),等哥哥下来了,我们才玩。来,妈妈陪你一起等,我们坐旁边。“(引导耐心等待的态度)
女儿还是说,“不好啊。”
这个时候男孩子的妈妈就对儿子说,“你玩十下,就给妹妹玩,妹妹玩十下,就轮到你玩,好不好。”
我就承着说,“对,对,妹妹玩十下,就到你玩,大家轮流玩,好不好。”
男孩子同意了,摇了十下,就让妈妈抱下来。我立刻就抱起女儿,她就破涕为笑,使劲的摇起来了。摇了十下,我就抱女儿下来,让小哥哥玩,小哥哥玩了十下,又让女儿上去玩了,一来二去,两个孩子都哈哈大笑,玩得很开心。
我对女儿说,“是不是一起玩好开心啊。分享的东西才好玩,是不是啊。”(其实也是说给那个小男孩听。)
女儿笑着说,“是啊。”
其实前后发生也不到5分钟的事,我庆幸自己能够静下心来,陪伴孩子,教孩子处理问题。这虽然是个小问题,其实等女儿大了,遇到其他与人相争的情况,也是同理的。
首先,她得要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别人知道她到底想要什么。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只会干着急,干着急是没有用的。培养和训练孩子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就是父母的职责了。大家都知道成人世界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多么的重要,这其实在孩子会说话之后就可以培养了。
第二,孩子需要明白一个秩序的概念,就是“先来后到”的概念。不是说他想怎样就怎样,“自我中心”。在生活中,在车站,饭堂,到处都是排队的地方。让孩子从小就有秩序的概念,也就是培养了公民的素质,礼貌的品德。没有秩序的概念,说什么公民素质啊,礼貌让人啊,都是废话。秩序的概念其实很重要,家里有家里的秩序,学校有学校的秩序,公司有公司的秩序,组织有组织的秩序,社会有社会的秩序,宇宙有宇宙的秩序。没有秩序感的孩子长大了很难管教。可以想象,那些开着宝马撞死人的小青年,幼年时候就没有什么秩序的教育,他的概念就是“自己是老大”。
第三,让孩子学会“等待”。孩子是最不能等待的了。当他进入成人世界就知道,好多事情都是需要等待的。世界不是围绕自己转的。但如果真的让孩子成年才知道这个真理,就太迟了。陪伴孩子一起等待就是让孩子学会等待最好的方法。让他知道等待并不难熬。学会等待的孩子就不会暴躁了。如果孩子天生就是性子急,就更需要父母引导,做个榜样。
第四,让孩子明白,分享的世界才是美丽有趣的世界。不断的让孩子学会分享,体会分享带来的乐趣,就会让孩子更友善,更豁达。我相信,下一次当别人想跟女儿分享的时候,她也会乐意接受。因为她体会到了分享带来的乐趣,两个人玩比一个人玩更有趣。不过今天忘了教女儿跟那个哥哥说,“谢谢你的分享。”以后遇到这个情况,我一定不要忘了。因为这样也是对那个哥哥的嘉奖,让他以后更乐于与别人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