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能遇见Sophia

(2015-03-27 13:49:17)
标签:

杂谈

文/巴别塔荔枝

过去的几年,读书读得很饥渴。一本书还没读完,思绪不断,有自己的想法,恨不得立刻把它们写出来,让别人看到。所以过去的几年,读书读得饥渴,却远远不如写作的饥渴。我了解我自己。这是一种表达的欲望,也是一种企图获得别人认同的迫切要求。更糟糕的是,这样急切地读和写,已渐渐远离治学的初衷。不自知地陷入卖弄学问的境地。到后来,我写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

在政治学、经济学上,我读得比一般人多,却又比学者少。我几乎不涉猎左派的著作。从读书的一开始,我就给著作划上泾渭分明的界限。有关左派的思想言论一概不读。有关实证类的社会科学,我也不读。因为这类书籍在学校的教科书中最常见。主流的学者、教授很爱推荐这类书。可是我喜欢的是欧洲的哲学传统。直到现在,我也改不过来。

但是我这样的读书方法问题不大。我喜欢从方法论入手,不太容易接受理论,除非我自己去检验思考过。实证的东西我会参考,但是那不是我所喜欢的思维方式。好像在我身上,有着古希腊人的气质。还记得我第一个豆瓣签名是Φιλοσοφία,爱智慧。或许我应该把英文名改为Sophia。昨天我还在感慨,那些赚了钱的所谓成功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想去当教师。为什么呢?因为名利不过是俗物,而智慧是真正的赞美。自古以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耶稣、孔子、佛陀、犹太人的拉比......都是老师的角色。他们传授智慧和知识。所以我发现,人类自我实现的高峰是当别人的老师。

当老师是一种巨大的诱惑。这种荣耀感已经无法用名利加以衡量。谁人不渴望被人尊称为师?谁人不渴望充当世间公认有智慧的人?有了一点知识,我们就开始膨胀。在自然科学领域,认为知识就是科学研究结果的人大有人在。唯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就是一切,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知识与真理。在社科领域,各派争论不休。在网络中,官科瞧不起民科。天下之大,竟无一人心怀虚谷。

这是莫大的罪过。知识树(tree of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上鲜艳欲滴的果子成为蛇引诱夏娃的工具。这对夏娃为何是一个诱惑?因为吃了这个果子就掌握了知识,能够像神一样分辨善恶。似乎掌握这样的知识并不是好事。一旦与神一样知善恶,人便开始像神一样审判其他人。审判他人的权能意味着统治世界。历史证明了,统治者都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掌握真理与全部的知识,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全能者,能够分辨善恶。他们便有了权力去审判和统治其他人类。他们是理性至上的狂人,在地面上建立人间天堂的乌托邦。

智慧与知识对人类有着特殊的致命诱惑。我了解自己求知若渴的虚荣心,有时把自己视为夏娃。半桶水晃荡得响。我也不例外。笔战、骂战没少经历过。我总以为,为真理辩护是义不容辞。为了争辩一些问题,写下不少文章,这也成了我写作的一个动力。我这骄躁的本性如何能改?

有些转变自己也是后知后觉的。生活在继续,岁月在流逝。加诸在我们身上的世俗事务繁多,年轻可以任性,现在更多的是承担责任。家庭与事业,以及社会的磨练褪去了我们身上的血气。活到今天才知道,你是过你的生活,别人是过别人的生活。你学识的增长其实和别人没太大关系。根本用不着拿出来显摆。为什么要证明自己懂的比别人多?为什么好为人师?这个问题扪心自问很快能够找到答案。每个人对自己多多少少能够诚实一点。在这方面还要自欺欺人,则属于智商匮乏、眼见狭隘、认知扭曲。

最近因忙于换工作,在职业生涯中处于爬坡阶段,故而不能再如过去那样悠然自得。又因朋友、家人这样那样的事儿多了,我读书的时间就少了。每晚深夜寂静中体会到内心的焦虑,这是害怕失去自由的缘故。因我实在是把求知这件事作为人生的第一要紧的事。求知求真,只为解惑,让自己明白那生命的本源是什么?我们活在时空中的意义是什么?人类的未来去向何处?可惜,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读不尽所有的书。这是生为人的一种无奈。时空的局限令我明白人类理性的有限。也许人类永远无法得知生命和宇宙的奥秘。人类永远无法掌握真理的全部。就连我们的语言在超验的领域都是无能为力的。我们经验到的很多东西,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唯科学主义、唯物论者不能因此说这些东西不存在。这是十足的理性自负。若说愚蠢,这的确是愚蠢。他们连形上的边都摸不着。

我的焦虑说明我是一个高度集中于精神世界的人。我甚至以为那些物质的不过是腐朽之物,惟有精神才是永存。人类的文明是精神的文明,物质文明不过是依靠精神创作出来的显像。就像iphone,简洁大方、智能方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iphone仅仅是一个物质吗?难道你没有看到其背后的理念与创新意图?那个理念与创新意图就是一种精神。但是这里有个悖论,人若没有了身体和物质,精神如何维系?我们现在只能思维到经验这一层,而超出这个范畴,对唯物论者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甚至不承认物质经验世界以外的任何经验。

比起唯科学主义者、唯物论者,我还不至于自负到那个程度。生活愈来愈忙碌,自由的时间就显得格外珍贵。同时,读书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会仅仅满足于喊喊口号,卖弄卖弄。反而生活的历练与读书的积淀让人明白,知识的海洋飘渺无边。有些问题是弄不明白的,这不代表不去思考、不去求索。而是慎言,尽可能地保留自己的见解,以免对别人产生误导。即便弄明白了,也是个人的彻悟,你要把这个悟性传导给其他人,很难。人们接受知识有各种立场,有的宁可听信权威,有的唯我独尊。煞费苦心地要去纠正别人,往往落得一地鸡毛。与其如此,不如把时间留给自己。

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对话的人,是幸运的。不在于他是不是认同你,反对的意见也很重要。所谓可以对话,是指平等交流的姿态,是指相差无几的学理基础。这样不会产生鸡同鸭讲、无端争吵、没有修养地互相攻击。越是到后来,越感觉到人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是孤独的。走到最后,只剩下自己。世人的背叛、讥讽、嘲笑、挖苦、唾骂,都只能一个人来承受,没有别人可以为你分担。然而这般孤寂并不可怕。一个认真求知的人,总有智慧相伴。总能遇见Soph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