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另一种方式开始
标签:
佛学 |
文/巴别塔荔枝
我从来都没有独处于自然的经验。在天地一线之间,感受一番斗转星移的魅惑。这股神秘感予人启示,生发敬畏之心。如此娓娓道来的我好像曾经经历过这些自然奇景,其实并没有。我只是读了些好的书,尤其敬佩英国独特的航海文学。那样精湛的描述与细腻的笔触是我所能力不及的。然而这些出彩的文字勾勒出的画面,以及阅读起来带给我的感受,是如此之强烈,充满心间。读这样的作品,亦如在大自然中洗涤心灵,也会是有同样的效果。
我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星空的经历就是在若尔盖草原上。夜幕垂临,云端被落日染成紫红色,不再像白日里阳光下那么轻盈。它们的变幻与奥妙几乎无法使人察觉。人的视力太过有限,不能捕捉到瞬息之间的一切变化。即使有一台单反又如何?在迷幻之景面前,你会忘却要做什么。只是乖巧而敬畏地端详天地的轮廓,聆听无息之中的万有之声。你仿佛听见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听见。倘若没有听见,又怎么会心潮澎湃?你的呼吸韵律正在逐渐与天地万物一同振动。
静谧,是一种美。就像你作为唯一存在的人,被拉到了世界的顶端。你满眼眺望,有深不见底的渊谷;黑幕重重的星空;一遛弯蓝亮蓝亮的河水;细直细直的林子;巍然不动静默无声的大山......在没有声音作响的世界里,你能听见来自远古的呼唤。这呼唤声,自天地宇宙伊始就没有停止过,永恒地回荡在宇宙中。接近自然,安静下来倾听,人是能够听见的。这呼唤,进入耳朵,回荡在心田。
静谧,是一种恐惧。正因为不清楚此时此刻在何地,你才会明晰地意识到未来。而未来,对我们人类而言,就是未知。这促使你不由得悲伤地感慨起人类的命运,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命运。在那自然界中,我们从都市带去的物品没有一点用处。人,就赤条条地站立在那儿,感受着无以敝布缠裹的无力感。你什么都无法拥有,因为无论你拥有什么,都无法帮助你战胜自然。更可怕的是,你根本无法永恒地占有世间的某物带进死亡。就是你的肉体,也将毁于一旦。我们大部分人的恐惧是从这里开始的,最后命运的结局也将回到这里。我们当然深信世间万物都会朽坏,被一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摧毁。正因我们生来如此坚信这一点,才会有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没有那个毁灭的终结,就不会产生时空感,产生历史,产生我们的恐惧和文明。
突然觉得我所思考的东西太残忍。要是照我之前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我大可不必如此。在都市里过着安稳的生活,见识所谓的繁花似锦,交友如云。可这些见识在我前面所述的自然经验面前,都是一种乡里巴人的见地。这样的说法是否妥当,对此我不会有半点怀疑和不安。这确实是经过我的深思熟虑以后的认识。我并不是要刻意诋毁都市文明,那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人类道德社会的产物。然而如果另一种世界的面貌能够让我明白,世界还有着迥异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有着超乎我所能想象的东西,我便要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鲁莽、以及不计后果的武断。
这也许是大自然给我上的一课。是启迪心灵的教育。现在回过头来想,我应当持有感激之情。恩典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能够用灵性的知觉去体悟。时常回忆起这种经历,时常饱读有益的作品,就能寻回内心的安定。
我深深地明白,我对自己的期望越高,就会越感到无助和茫然。我当然不是期望能够改变世界什么。这种无助与茫然,来自人与人交往中的不理解。人和人所想的是如此千差万别,就是夫妻也有同床异梦的时候。从这一点来说,人必然是独孤的。每个人犹如一座孤岛,在都市的海洋里漂浮,始终不能连接在一起。不理解是正常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尝试着去理解别人。理解别人,是一种善意和宽容。我们谁都不愿意在自己的频道里各说各话。但谁都在各说各话,结果世界充满噪音,谁都没有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此刻,中国的当下就是这幅盛景。我们不缺乏呐喊的手段和技巧,但我们从来不懂得如何去理解别人。我们打不开自己的心结,总是把自己摆放在最有利的位置。
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主宰着许多人,让他们彼此不能了解,成为孤岛。太过自我,是都市文明的一种副作用。人们就像那群造巴别塔的人那样打造摩天楼,每一个被突破的标杆都预示着人类文明达到了另一个顶峰。是权力的象征?还是野蛮生长出来的欲望标志?随你如何去想。总之,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负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类自身。骄傲自负不啻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不会予以否认。但是当这个事儿落到个人头上,鲜少有人豁然地接受这样的评价。我当然是其中之一。有不少心地善良的好人提醒我,在这方面我做得不够谦卑。一开始这令我恼怒,后来变得伤悲。从拒不承认,到软化低头,这当中有一个漫漫的心理路程。
所以我现在似乎明白,低下头是何等重要。谦卑,如果是从一种姿态说起,那就是低下头的姿态。我必须承认自己的狂妄、骄纵、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无论别人在场面上说些什么赞美夸耀我的话,我现在都已不再当真。也许从这一刻开始,我脱离幼儿的稚气,懂得拒绝甜美的糖衣炮弹。而对于那些真诚指出我缺陷的人,则要虚心对待,谦逊地接纳意见。我想我可以从停止辩论开始。我实在没有什么渊博的知识含量可以拿来与人争辩学理。至于是非和价值判断,那就算了,我已经很少去做那种无聊的事。
同样的,这些认识还要贯彻到处世为人的方面。对于未来,我究竟要采取怎样一种生活态度?我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已经有了一些头绪。我得首先问清楚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这又让我回归到对内心深处的寻找,让我回忆起在大自然中的经验。我不是没有领悟。在执意要走一条回归路程时,我能不能痛下决心?这才是最考验人的。而我又是一个不断跌倒的人,软弱无用的人。没有自信和力量。
也许,祈祷和阅读,写作,能够坚定我的信念。所以我的生命中要做什么,不放弃什么,已经变得异常清楚。我还得问问自己,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和寂寥吗?就像一个人在荒芜沙漠里,如何与艰难的环境朝夕相处,这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一份心如止水的心境。不再受到外界刺激而跌宕起伏,学着像个真正的修道者那样,波澜不惊,成熟稳重。祈祷、阅读和写作,成为我生活的方式,是我生命的常态。纵然有担忧,也不应是指向未来,而是当下的我能否持守信念和决心。
我想,我依然会与其他人彼此尊重,互相理解,挽回尊严。自重者,不会被人轻之。即便那些破碎的情感、出格的事、发生的一切关系中的意外,不可能被当做没有发生过的,也都让时间掩埋吧。还值得不值得交往,我都将以真诚相待,我不会弃之不顾。只是,我准备好了以另一种方式开始。
我们的天父
愿祢的名受显扬
愿祢的国来临
愿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间
如同在天上
求祢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
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
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
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
但救我们免于凶恶。阿门!
前一篇:微小说:魂丢了
后一篇:我所理解的简奥斯丁小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