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与边际效用学派两码事
(2013-06-14 11:35:25)门格尔用“满足的意义”替代“边际效用”。他从未用过效用一词,他坚持认为效用(我们所理解的)对物品价值的决定不起作用。他拒绝把效用量的变动同物品量的变动联系起来,效用从性质上来说是部分等级的,所以他坚决反对把价值和效用联系起来,价值是分等级的,而效用是一次性的。
这充分说明了门格尔是真正的主观价值论者,他认为满足本身同效用一样,在数量上是不会变动的,但满足意义是变动的。他讨论由具体欲望的实现而带来的满足的意义,这个欲望,指的是由物品总量的一部分来实现的那种欲望。门格尔说:“任何一种特殊欲望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都会具有相对来说最高的意义,进一步的满足的意义就会逐渐减少,知道最后达成这样一种程度,那个特殊欲望的更多满足变得毫无意义了。”
借此,还可以考察一下杰文斯与瓦尔拉斯的说法,才能看出门格尔和他们的具体差异。杰文斯说:“把我们的注意力竟可能地转向产生快乐和痛苦的实物对象和行为是适宜的。”于是他把满足欲望的能力附于物品智商,并称此能力为“效用”。可见,杰文斯对效用的理解与门格尔截然不同,而且他用函数来表示效用程度的变动与商品量的关系,这在门格尔那里是没有的,老门拒绝这种联系,他只有价值排序,而没有物品的效用排序。
瓦尔拉斯的说法与杰文斯接近。他对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表述是:“从所消费的物品的第一个单位或该单位的第一部分,到最后单位或最后部分,内含的效用总是减少的。”似乎他们都没有把效用与主观彻底连接起来,还是囿于物品的(客观)效用,这很可能和他们的“稀缺性”概念的理解误差有关。至少瓦尔拉斯的父亲所提出的“稀少性”是比较扯淡的(效用数量有限导致效用的稀少,稀少性同供求观念联系起来),而瓦尔拉斯受到其父亲的影响不少。
杰文斯和瓦尔拉斯把物品量与效用等级联系起来,导致他们走向了函数道路。但函数方程存在缺陷,他们就开始修改假设。虽然后世追溯门格尔为边际效用革命的来源来源之一,但奥地利学派终究是主观价值论的学派,与边际效用学派有所区别。门格尔对他自己的算术不连贯性还很欣赏并且强调这一点,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后人都领会了门格尔的意思,不利用连续函数。可见,我们不能把奥地利学派往边际效用学派上去靠。否则这种理解将是对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误读。
by 荔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