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乃制度所为
(2012-03-29 17:28:03)
标签:
杂谈 |
要想把医患矛盾说清楚,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整个医疗体系的弊病繁如牛毛,一条一条检视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一直想提笔却总是犹豫不决,毕竟这个制度里的诟病可以写下整整一本书。所以我都不知道从何谈起。恰巧近日哈医大的惨案促动了我的神经。我想,这样的事儿难保以后不会发生,何时是个了结呢?每次这样的事情发生,总是两拨人马对立,剑拔弩张。
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话题,确实我很难找到头绪动笔。就最近几年被媒体曝光的越来越多的医患矛盾如“缝肛门”、“8毛钱”,“录音门”,最后真相总是出乎人的意料,不是家属的刻意歪解就是因自身缺乏医学知识却又信不过医生和院方。在医生被不断误解的情形下,我想试着从医生家庭的角度来谈谈。不过在此之前,我不得不花点时间说说媒体干的事儿。
以上几个案件的真相都大白于天下。不难看出,媒体报道的和事实有巨大的出入。各种感情色彩的修辞和描述无益于读者了解真实的案件本身,反而被这股煽情鼓动起愤怒的情绪。媒体没有深入挖掘出事实的真相,而只是根据患者的片面之词就开始把整个事件写上报端。这种行为有悖于新闻真实的职业道德,也不是一个新闻人的专业素养。
作为患者总是认为医生在过度检查,开贵药,不信任还要进行隐蔽的录音随时准备着投诉。这是任何一个医生都不愿意看到的。患者会自己上网查询相关的信息,甚至网上问诊,然后发现看病时医生讲的和他查到的不一致,就觉得医生有问题。既然如此,何必来看病呢?你不都自己能给自己看病了吗?这种心态真的很奇怪。信任的缺失就像一道鸿沟一样把医生和患者隔开,而不是站在同一个战壕里面对病魔。
有人说如果不是医院和医生想着赚钱,病人怎么会不信任你们呢?今天财政只对医院补贴20%,医院都是自负盈亏。如果医院不赚钱,那么医疗设备谁来添置?医生的工资谁来发放?更有人说,医院不应该作为一个营利部门而存在,它本就是公益性的。如果不营利,那就得靠100%的财政补贴,羊毛总归是出在羊身上的,届时税负增加,物价全面上涨,还是老百姓埋单。只是这样的支付转移和行政干预,有几多公平几多效率?
每个人都有就医的经历,在人满为患的医院里,挂号问诊要排上很长的队,有的上午挂的号要到下午3,4点才轮到看病。每一次的问诊时间都非常紧迫,门外的人都等着,要是医生不放话,这些人都巴不得立马冲进来站在你椅子背后。后面等的人怨言多了,作为一个患者你自己都会有压力。那么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医生是什么滋味呢?看得慢他也会被病人嘀咕,中午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要上个厕所还得憋着,病人根本就不放你走开。
在住院部,早上得花2个小时左右来查房,病号多,这还是每个病号平均分配5-10分钟左右的情况下。接着就是手术,有的医生每天平均超过3、4台手术。一天下来早已站麻了脚,腰酸背痛。他还得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学习,这个行业需要不断地增进专业知识,查找相关的论文。下了班在家还得待命,不得关机,医院随时有紧急状况的。
可病号总感觉每天也就在查房时间能碰上医生问几句话,要手术吧时间表排的满满的,得等上好几天乃至一周以上。病患在病痛的折磨下,心情的急切是可理解的。谁都希望尽早看病,尽早手术,尽早出院,尽早康复,可眼巴巴的,这人实在是多的把医院给装满了。
在这样一种严峻的环境下,医患双方都不容易。听闻众人指责医生缺乏道德,血液里都流淌着铜臭味。这句话让医生群体叫苦不迭,感觉倍受屈辱。医生因为能救人而崇高,这本是个非常有荣誉感的职业。缘何中国的医生就感觉自己活得甚是委屈呢?
我们还是要回到制度里去寻找原因。《一分钱饭店里的离奇故事》倒是比喻的惟妙惟肖。就是在全世界医疗保险制度最好的瑞典和医学科技最好的美国也存在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我想,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存在的问题,你哪怕就是增加财政投入,增加到几百倍也无济于事,医疗保健的项目何其多,认为哪种程度的医保和免费服务才是真正满足了人的需求,这是没有底的。
我之前在一些文章中也指出过医疗制度的弊病,《医改背景下的民营医院》、《话说医生回扣那点事儿》。实际上,这些都可以归入一个原因,资源需要有效分配、公平分配。有人说效率总要抵消公平,我认为不然。采取计划经济思维所设计的医疗制度,既不公平又丧失了效率。
说是要管办分开,但在医疗改革当中却处处可见计划经济的管制。基药制度使得基层用不到好药,往往无药可治;15%药品加成率让医生拿起回扣;卫生部管着医保账户这个“钱袋子”,影响医院的收支,医院没有了自主权。
资源过度集中北上广,城镇和农村区分,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残余,至今未能消除。新农合覆盖率虽大,但进城务工的农民有2.4亿,他们的新农合在城镇的指定医院非常少。对新农合开放的三甲医院更少之又少。报销回参保地且比例低就等于没有开放,他们看病不方便还要垫付在先。“看病难”“看病贵”是这么来的。医疗制度当中对农村和城镇人口的区别对待,根源还是在户籍上。这点都不能做到平等对待,那么医改其他方面也就可想而知。
如果取消这个城镇和农村的等级制度,岂不是更多的人拥到北上广看病,人满为患了吗?当然有人提出异议咯,这是实打实的利益损失,除了医疗领域,在其他方面比如教育、购房等方面也是如此。其实没必要为此过分担忧,只要行政不捏住资源,不限制门槛,让社会资本参与到这些领域来,供给少的问题总能够解决的。农村也是一块大市场,资本逐利,届时会有人把实力的医院开到那里去的,只要有好的医院在那儿,人才也会跟着去的。放开了,是能够水到渠成的。
只怕上面和下面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市场化是逐利的,不利于公益性医疗制度的发展。很多人一听“市场化”这三个字就直皱眉头,对市场经济即无知又充满偏见。那套丛林原则是经典的歪曲和摸黑市场经济的调子,他们从未了解过市场当中的协作和竞争。宿迁医改当中的市场化做的不错,朱恒鹏的《可复制的民营化医改路》有数据有论证,是一份相当详实的调查报告。事实证明,市场化要比管制更有效。
说了这么多,我感觉医患矛盾终究不是人的原因,而是制度所致。把焦点集中在某个人或某个案件身上并且放大解读,无助于医改的完善。越是集中矛盾的激烈点,越淡化了制度的缺陷。医患矛盾不适合媒体炒作和煽情,我们需要更理性和冷静地对待医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