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和岳麓书院大门口挂的是对联吗
标签:
岳阳楼岳麓书院对联对仗平仄 |
岳阳楼和岳麓书院大门口
挂的是对联吗
http://s16/middle/644ae95dtcb7ec017ae3f&690
http://s1/middle/644ae95dtcb7ec1659b70&690
近日陪友人观岳阳楼,下得车来,抬眼望去,便见入园大门两边写有金色楷书 “对联”: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这十个字的“对联”,无论是写在原老大门,还是如今搬到了新大门,我已经看过无数次了。尽管每次对此有些心存疑问,但每每都仅限于心里嘀咕,并没有去与它较过真。这次进园后,经过交流,所陪的其中一位L先生也对诗词对句不但颇有兴趣,而且乐于此道。于是在观赏古楼后,便与其探讨起入园大门口的这幅已经疑问多时的十字对联。
我放胆与L先生提出:入园门口的十个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严格地说,并不是一首对联。按照现代话讲,确是两句很好的广告。它不但可以作为岳阳楼名片式的推介语,而且也可以作为岳阳市名片式的推介语。正因为它不是对联,所以就理所当然地不应该以对联的形式,出现在原本属于对联的位置上。尤其是不应该出现在天下名楼——岳阳楼入园口的对联位置。
这种不知道是不是错误的错误,是否有损于名楼的文化底蕴,我就不敢妄下结论了。
我们知道,所谓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一种言简意赅、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偶文学。
对联通常的格式要求是: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且一字一音,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拗,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对仗工整,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根据上述关于对联的定义、格式和要求,我们不妨粗略解析一下这首十字“对联”。
其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对仗极不工整。上下联重叠用相同的“天下”词汇相对,仅仅满足“词性相对”的原则,但不满足上下联对仗的原则。
其二,“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其平仄为:
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
不但违反了上下联必须“平仄相拗”的原则,而且其本身平仄也很不协调,甚至拗口。
其三,上下联重叠用相同的“天下”二字相对,这也犯了对联的大忌——即诗对联上下联不能同字的原则。
另外,根据中国上千年的对联文化,传统作法都是直写竖贴,悬挂于(或写于)大门两侧。也就是说,这样特定的位置就只能属于对联所有,其它形式的标语、广告语是不能占用这特定的专有位置的。特别是像岳阳楼这样的“天下名楼”,就更应该特别讲究了,不然,如果范老夫子地下有知,也大概会迁怒于我们的。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两句话原出自明代嘉靖万历间人——魏允贞的一首诗,全诗是: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
就这两句本身而言,应该是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著名语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话饱含着对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极度赞美之意,尽管把它们赞美为天下唯一,但也无可厚非。因此,后来岳阳市政府征集旅游宣传语时,这两句便理所当然成为了最为理想的宣传标语。
这两句作为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广告语不但是十分独特的,而且也是十分响亮的。它已经在某些宣传片中得到广泛应用,也起到了一种非常好的宣传推介作用。这两句诗如果硬要把它当作对联,出现在对联的特定位置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低级的文化错误,也许尽管这种错误不是文化人所造成的。
当然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岳阳楼如此,在号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长沙岳麓书院,其大门口挂的是:
唯楚有才 于斯为盛
这八个字也存在类似于上述十个字一样的问题。而且其响亮程度,其影响程度也似乎都较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敝人不妨也浅略地剖析一下。
其一,先看其平仄。“惟楚有材,於斯为盛”。其平仄为:
平仄仄平
根据上下联必须平仄相拗的格式要求,因此可以肯定地认定这八个字完全不是对联。
其二,再根据上下对联“仄起平落”的格式要求,实际则为“平起仄落”,此种颠三倒四的作法,也能够称作对联吗?难道越是在岳麓书院这样的文化圣地,就越可以不讲格式和规矩吗?我不得而知。
其三,“惟楚有材,於斯为盛”。平仄仄平,平平平仄。谈何音调协调?
其四,“惟楚有材,於斯为盛”。其中惟与於、有与为相对尚可,但楚与斯、材与盛相对,就十分牵强了。
其五,根据上下联内容相关,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的格式要求,“惟楚有材,於斯为盛”一语,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副上联,我看是非常不错的出对。比如其中半学斋有幅对联:
惟楚有才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对联中不但很好地借用了“惟楚有才”的名句,而且也巧妙地避免了“於斯为盛”的尴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据百度介绍:
我无法知道上述百度资料的准确性,大概岳麓书院的管理者们也是根据此出处,把上述八个字挂在大门口的。于是大家也就摄于千年学府的名气,十分盲目、也十分虔诚地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了。我每每看到这样的对联,心里总有一种上错了茅房般说不出来的尴尬滋味。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