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校园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组织
(2012-06-17 19:53: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房产建筑 |
中原工学院校园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组织
大学犹如城市,校园的格局、尺度、空间围合等应保持良好的比例,特别是一些有着良好肌理关系的老校园,空间与实体的关系不应因校园的改造而发生剧烈的变化。有些学校为了“一流大学”的名声,拼命发展、到处插建,导致校园环境越来越差,根本就谈不上有无空间,而是有无空地的问题。空间和实体是文化的载体,大学的精神往往要靠这些载体来认知、来传承,这是大学的“集体记忆”。如果这些物化的精神被过快地消除,那大学形象赖以支撑的结构基础就会付之阙如。
真实的生态系统,首先是要保持真山真水,尽量少地去破坏原有的自然植被,因此校园规划中应提倡环境优先;其次是要做好生态规划设计,诸如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中水的利用、无污染能源的使用等等;再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校建筑的设计应当研究、应用生态建筑学的概念。
高校校园是一个相对复杂又相对独立的系统,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构成了它的基本框架,其中诸如公共教学区、公共实验区、行政办公区等又分得很细,功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高校的校园规划必须注意这些细节,哪一个环节设计得不好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校园的功能使用。一些失败的规划实例已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问题。随着通讯网络的日益成熟,校园作为一个大网络平台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一些传统的认识和习惯迟早要让位给先进的理念和行为。校园内任何一个功能区发生的事情在其他地方都应该立刻得到反映,以便其他功能区迅速采取措施来应对,比如安全问题、维护问题、接待问题等等。校园应具有快速、方便、周到的网络服务,其触角应延伸至校园的各个角落。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学校园迎来了新的建设高潮。同时,对大学校园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赋予了校园空间以新的概念,对校园道路交通的组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21世纪的高校校园规划,我们首先应当了解的不是设计的流派、风格,而应是大学的办学理念、教育规律。只有真正了解一所大学的教育特点以及隐藏在其后的人文观念,才能创造出属于这个学校的校园环境来。
一、道路系统
校园道路是指校园中组织教学、安排生活所必需的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校园各组成部分,并与城市道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1.
传统的棋盘式道路网只注重交通功能,不注意避免教学区内部的车行交通,校园空间被整齐的道路网所分割,缺乏人情味和有序的车行、人行组织。如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规划建设的,采用棋盘式路网,道路尺度相同,主次关系不明确,人车混行,随着校园内机动车辆的增多,不仅带来噪声的影响,而且给师生的生活和上下课造成不安全因素。
环行道路网是将机动车道安排在人流比较集中的核心区以外,形成环行或半环行道路,再引出若干尽端式支路,通向各建筑物;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和核心区安排为步行优先区,以创造一个安全有序、互不干扰的道路系统。环行道路网是新规划校园中惯常采用的道路系统。
2.道路系统与功能分区
道路系统不仅要承担“交通”的功能,而且还起到分割各功能区的作用。合理的路网结构应恰当划分各功能区,使整个校园结构清晰,分区明确。以道路来划分功能区有以下优点:第一,主要车行道不穿越各功能区,使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完整;第二,将各个功能区串联起来,形成有机的路网结构,并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
3.“点、线、面”的结合
道路系统规划应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形成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的场所。在校园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环境中,道路的交流、休闲功能是其功能要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其线型形态和交通功能外,更应与“点”状空间如小游园、小雕塑、路边小品以及“面”状的广场空间相结合,融合不同的使用性质,融合动与静、密与疏、快与慢的多层次行为心理感受,创造“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学习、交流、休息空间。
4.道路系统绿化与景观
在道路空间中,各种形态的绿化是整个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绿色植物具有隔音、除尘、吸收有害气体并释放氧气的良好生态功能,能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能起到美化环境,创造宜人景观的作用。应按道路性质、级别的不同进行绿化,形成层次丰富、各具特色,可游、可坐、可赏的廊道式景观,使道路成为观景线。
突出道路的视觉轴线功能,形成动人的景观带。直线、曲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结合,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满足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道路应设计得比较曲折,既增加其趣味性,又能有效地减缓车速,保障人车安全。
此外,在道路系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学生抄近路的行为习惯,合理地设置人行步道。如贝聿铭设计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宿舍,采用三角形来划分正交街区。
二、交通组织
校园中学生和教师围绕教学、生活会有大量、经常性的出行(人流、车流);此外,教学、生活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产生大量的货物流动(物流)。对校园内各种车辆(车流、物流)、人流在道路系统上行驶往来进行合理组织,即为交通组织。根据车辆、行人在道路上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
1.动态交通
(1)在大学校园中,自行车由于可达性好、经济实用,是大学生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同时,机动车数量增长的速度很快。因而大学校园规划中交通的组织,必须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自行车)和人流三个要素进行合理安排。可借用城市设计的手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人车分离式”和“步行者优先空间”两种规划设计手法。
“人车分离式” 可同时满足车行便捷和人行安全两方面的要求,形成“人内车外”的流线组织方式和动静分区格局。
“步行者优先空间” 来源于城市设计的观念,是指在人车共存的情况下,对机动车辆进行限制,给行人以优先权。这种形式可运用于老校园改造,处理人车共存这种情况的道路。
(2) 在进行校园交通系统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校园内交通的特殊性,上下课时人流、车流的高峰流量是有规律的脉冲型和流向单一性的。
学生生活区设在教学区的左、右侧或后部,而不是前部,一般会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学生是从教学区的左、右侧或后部进出。由几千人乃至万余名学生形成的短时间内的集中人流,每天有#至+次往返于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从规划上做好这个集中大人流的疏导是很重要的。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最好设置多条通道,以分散人流,保证安全。以清华大学为例,在校内主要干道交叉口,每天上下班(学)时间自行车的交通流量,每分钟已超过%(( 辆,路面上十分拥挤、紧张、不安全。这是%,,# 年的数据,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的情况更为严重。
(3)学生宿舍与教学区之间的交通流量最大,生活、后勤的货运车流应避开教学中心区,货运量较大的学生生活区(食堂、超市、锅炉房)及校办产业区,应考虑单独的出入口。
2.静态交通
根据车辆的性质,静态交通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静态交通。根据停放的空间位置,可分为地上停车和地下停车。
地上停车:应尽量使车辆停放在校园出入口或环形干道旁、建筑物附近或步行区入口的停车场上。
地下停车:校园的停车场地,除一些楼前广场、路边之外,可以考虑把大量的停车场地置于地下或半地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持地面上宽敞、舒适、优美的环境(如华中科技大学西%! 教学楼)。
三、南通大学道路交通组织分析
规划通过一条“L”形道路与一条流畅的曲线型道路形成校园环行干道,通过它联系各个功能区。阳刚的“-”形道路与流畅的曲线道路刚柔相济,整合了校园结构,也塑造了理性与浪漫相结合的道路空间。
步行系统沿水系布置,并延伸到各个组团内部,通过广场、滨水小径、漫步道等形成空间和景观感受丰富的步行空间,创造出宜人的交流活动场所。
校园共设置6个出入口,其中蔷园路西侧入口为校园主入口。考虑到对外开放的体育馆、产业区以及后勤服务的人流、货流比较集中且干扰性比较大,故设置了单独的出入口。
校园主干道宽36m,次干道15m ,组团道路7m 。停车场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形式,临近校园入口处设置大型停车场,在各个组团外部设置若干分散式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