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反思
(2013-09-27 20:01:27)分类: 2013秋事关教学三上 |
《有多重》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
基于以上认识,在备课时,我准备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
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方案二:
把所有我们需要称量的物品,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
在反复思考,并且与陈老师交流后,我毅然放弃了第一个方案。因为方案一是适合开公开课的,所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巨大的,虽然学生从中可以玩得开心,真正动起来了。可是,结合我曾经听过的一节克与千克的公开课,我细细想来,在公开课上,学生并非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的,恰恰相反,有一部分同学会利用这些丰富的素材,如硬币啊,水果等玩得不亦乐乎,整节课教学效率反而降低了,有点本末倒置了。并且,就算给学生充分操作了,学生感知质量的能力也并非有很大的改善,只有极个别是真正有所获得。
考虑至此,我决定采用方案二。毕竟这是一节常态课,不是一节公开课。而常态课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并非把操作放弃了。在教学最后,我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称量,并布置学生回家进行体验。在家里,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可以进行活动,而这充分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整节课虽然没有让学生操作,但是通过丰富有趣的课件,学生也感受到乐趣。
实践证明,学生对克与千克的知识点掌握得还是不错的。所以,我们要追求高效的课堂,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