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车轩杂谈】散户必须提防悲剧重演!

(2013-10-25 15:41:07)
标签:

股票

  周五,延续最近的一系列跌势,上证指数小幅低开。上证指数以2163.69点开盘,小幅低开1个点。最终收盘,上证指数报2132.96点,下跌31.36点,跌幅1.45%,收中阴线。

  从成交量看,沪市全天成交996.7亿,而周四成交900.2亿,周三成交1257.90亿,周二成交1349.95亿,周一成交1239.36亿,同比小幅放大96亿。

  从本周四开始沪市成交量开始回落到1000亿以下的水平,符合我对沪市成交量变化的预测。我个人认为,沪市1000亿是对大盘维持上涨最基本的量能,只要沪市成交量回落到1000亿以下,大盘维持强势就不太可能。

  从资金流向看,周五两市资金大幅净流出129.5409亿,而周四两市资金大幅净流出88.7081亿,周三两市资金大幅净流出140.3802亿,周二两市资金大幅净流出101.7828亿,而周一两市资金净流入78.2054亿。

  上证指数自10月14日二次见顶以来,主力资金持续净流出将近1000亿,主力资金持续出逃或许是引发大盘下跌的主要因素!

  另外有两个原因值得散户朋友关注,一是央行两周回笼资金逾千亿,收紧流动性的态度逐渐明朗。央行周四(10月24日)继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继上周净回笼445亿元之后,本周再次实现净回笼580亿元,过去的两周净回笼资金逾千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财税上缴等因素影响,原来较为充裕的流动性在本周出现趋紧的迹象,但央行仍不为所动,体现了货币政策略微收紧的态度。

  央行政策收紧的态度不变,而是否会重启正回购来回笼流动性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下周之后公开市场将无任何逆回购到期,假如央行还要继续收紧流动性,正回购工具甚至央票重新推出的概率加大。

  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年底,公开市场再无正逆回购到期,而将要到期的央票也仅剩170亿元。央行上一次进行正回购操作要追溯到今年的6月6日,当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1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为2.75%。

  在今年六月,央行的举动导致上证指数出现一波大调整,上证指数从5月29日的最高点2334点一路下跌至6月25日的最低点1849点,下跌近500个点。

  如果央行继续推行偏紧的货币政策,钱荒很可能会重现,大盘大幅度暴跌的悲剧历史很可能会重演,因此,在紧要关头,投资者必须关注央行下一步动作。

  第二个原因是,据路透社报道,两位消息人士10月24日透露,中国证监会有意将IPO开闸和推出优先股同步进行。新股重启一直是制约大盘上行的最主要阻力,而新股也将在超预期的暂停后铁定要重启,否则,中国股市就失去了生命,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我在上周四发表了一篇博文《周五或再现大动作破位!》,我在该文中这样分析:“ 从技术上看,上证指数已经击穿了多天重要支撑,如果没有实质性利好出现,周五或将再次出现较大力度的动作来确定破位有效,希望散户朋友必须维持风险至上的意识。”

  周五并没有如期破位,而是收红十字星,盘后,我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周五,大盘缩量上攻,在敏感时间窗口出现一颗十字星,大动作变盘转移到下周,主力资金净流出近20亿,下周市场担忧的IPO重启是另一个重要变数。”

  虽然本周一上证指数强势上攻,大涨35个点,但在接下来的四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一泻千里,暴跌近100个点,技术形态也明显破位,符合我对大盘走势的预测。

  我在10月23日还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中国股市一直是一个畸形市场,不可能会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收益,要想在股市活命,必须要有高超的技巧,最起码要有风险意识。我们不能确定大盘什么时候开始暴跌,比如创业板,但我在前二个星期就开始提示创业板的风险,并史无前例地提醒散户抛售,我相信创业板将让一些人血本无归,这就是悲催的中国股市! ”
 
  总而言之,我对中国股市一直持长空短多的观点,也希望散户朋友能够接受我的这一观点,否则,散户在中国股市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我也认为,短期上证指数或许有效反抽,但力度会很微弱,反抽过后,上证指数会继续下跌,跌破2000点或许是最终目的!
 
有时没有时间更新博文,就会发微博,特别是我认为股市形势非常危险的时候,有兴趣的朋友请加关注。微博地址:http://weibo.com/1682150454/profile?from=profile&wvr=5&loc=tabprofil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