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杂谈】为什么说大盘会破2000?

(2010-07-05 08:14:42)
标签:

财经

  上周,上证指数五个交易日一阳四阴。其中,周一跌17.54个点,跌幅0.69%;周二跌108.23个点,跌幅4.27%;周三跌28.68个点,跌幅1.18%;周四跌24.58个点,跌幅1.02%;周五涨9.11个点,涨幅0.38%。

  上周,上证指数开盘2550.65点,收盘2382.90点,下跌169.92点,跌幅6.66%,为自去年2月底以来近16个月的最大周跌幅!全周上证指数最高点2561.49点,最低点2319.74点,震荡幅度240个点。

  上周沪市总成交2830.07亿元,而前一周(6.21--6.25)成交3192.37亿元,同比大幅萎缩362亿。具体情况如下:上周五成交633.0亿,上周四成交475.8亿,上周三成交525.6亿,上周二成交733.8亿,上周一成交461.9亿。

  上周,上证指数破位下行,不但跌破了5月21日的低点2481点,而且跌破2400点整数关口,并创下最新低点2319.74点,可以说,上周是非常惨烈的一周!

  在上周一(6.28)早间,我发了文章《第三场大调整正在袭来!》,我把上证指数进入2010年以来的大调整这样划分:从2010年1月11日的3306点到2月3日的2890点是第一波;从2010年4月15日的3181点到5月21日的2481点是第二波。

  在我发了这篇文章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29日,上证指数就以大幅暴跌破位下行,正式拉开了2010年第三场大调整的序幕。

  而在前两次大调整中,我也都提前预测。在2010年1月7日,我发了文章《2010第一场大调整正在袭来!》,在2010年4月17日,我写了文章《四大因素或引发第二场调整!》。

  第三场大调整的幅度有多大?时间有多久?要想破解这个悬疑,我们可以先来分析前两次大调整的情况。从2010年1月11日的3306点到2月3日的2890点,总共下跌413个点,历时18个交易日;从2010年4月15日的3181点到5月21日的2481点,总共下跌700个点,历时26个交易日。

  从上面两次大调整可以清晰地看出,上证指数呈现下跌幅度越来越大,调整时间越来越长的趋势。因此,第三场大调整的幅度应该不会很小,时间也会相对较长。

  第三场大调整的起点比较难以计算,我认为有两个点位可以作为参考,一个是6月22日的最高点2598点,一个是5月28日的最高点2686点。但我就以2686点作为第三场大调整的起点,下跌幅度以700点计算,新低点也应该会在2000点以下,这也是我判断本轮调整会跌破2000点的一个原因!

  并且我认为,在本轮大调整中,中间的反弹会很少,反弹幅度也不会很大!因此,我仍然还是希望散户朋友不要轻举妄动,而是继续谨慎观望!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股市、债市直接融资总额达1.18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372亿元,增幅逾40%。

  2010年1-6月发行的新股中,主板有11只,中小板113只,创业板52只。新股发行共募集资金2132.28亿元,超过去年全年2021.96亿元的IPO规模;而债市方面的情况却是缓慢增长,半年实际融资金额8603.05亿元,较去年同期几乎持平。

  除IPO之外,共有71家上市公司选择通过增发新股的方式进行融资,增发合计募集资金503.45亿元;上半年配股实际融资的金额与增发基本相当,达545.57亿元。

  上周五盘后,在发行了A股的400亿元可转债之后,中国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将通过在上海和香港发行股票筹资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以支撑其资本基础,并提高其资本充足率。

  这条消息将对今天大盘走势产生影响。另外,本周将有9只新股密集发行,其中大盘股农业银行将在周二接受投资者网上申购。业内人士预计,9只新股合计冻结资金将超过一万亿,对二级市场影响较大。

  我认为今天上证指数的走势非常重要,如果今天上证指数能够稳住,并收复2400点大关,最好回补本周三的跳空缺口,则反弹还有几天,甚至上证指数有突破2481点的可能!但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可能!

  如果今天上证指数仍然是缩量小幅震荡,甚至大幅走低,则本周就将击破2319.74点,2300点整数关口也很难保住!

  由于本周末并没有出台任何实质性利好消息,中行还进一步公布了巨额再融资计划,而农行7月5日网上路演,7月6日开始网上资金申购,再加上今天又是星期一,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