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杂谈】短期必须提防再次急跌!

(2010-04-21 08:20:20)
标签:

财经

  周二,上证指数盘中展现强势震荡,早盘以2980点平开后展开惯性杀跌走势,一路探低至2941点后开始企稳,但空方仍然占据优势,最终上证指数以微跌报收。

  最终收盘,上证指数下跌0.77点,跌幅0.03%,收长下影线的阴十字星。全天,上证指数最高点2998.91点,最低2941.35点,最多上涨18个点,最多下跌38个点,震荡幅度56个点。

  从成交量看,沪市全天成交1272亿,而周一成交1601亿,同比大幅减少329亿。如此量能对后市的反弹将产生制约,如果量能不能有效放大,收复3000点将成为一句空话。

  虽然量能大幅萎缩,但A股市场周二继续有资金离场,不过市场的极度恐慌情绪明显得到缓解,流出金额较昨日大幅缩减。各行业表现出现分化,银行、地产股依旧承受沉重抛压。

  据“全景数据决策终端”的监测数据显示,周二沪深两市合计净流出资金39.92亿元,其中机构资金净流出2.03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出37.89亿元。

  医药制造板块净流入10.96亿元;饮料制造板块流入3.91亿元;电子元器件板块流入3.47亿元;有色采选板块流入2.81亿元;计算机应用服务、生物制品、有色金属加工、航空运输、农业等流入金额都在1亿元以上。

  银行业净流出9.44亿元;房地产开发经营板块流出8.67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制品板块分别流出6.24亿元、4.57亿元;证券期货板块流出4.45亿元;煤炭采选、黑色金属加工板块也流出逾4亿元。

  我不止一次地强调,我提倡的是阶段性投资的思路,而不是在股市整天冲冲杀杀,也不会盲目频繁操作替券商做嫁衣裳!减少操作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降低成本!

  阶段性投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抓住介入时间点,如果本周上证指数继续大跌,或者直接跌破2900点,我们开始考虑介入绝对没有错,就算后市上证指数还是暴跌,但由于我们制定好了操作计划,也无须担心!当然,我本身就是不看好后市!

  也许有朋友会说,你这边说不看好后市,那边又说准备抄底,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但大家只要认真研究我将要建仓的股票,就知道我现在想做的只是抓一个超跌反弹!

  鞍钢股份从2010年1月7日算起,如果要跌到我所讲的价位,则跌幅超过40%,并且在其他钢铁股反弹的时候,鞍钢股份中间却几乎没有怎样反弹,这是我准备模拟操作建仓该股票的原因之一!

  当然,大家要模拟操作,也不一定要建仓该股票,只要上证指数跌破了2900点,并向2700点靠拢,大家可以买自己熟悉的股票,但金融、地产现在最好还不要介入!

  不经意间,上证指数就跌破3000点,并且在3000点下方已经过去了2个交易日。回想起不久前,我一直强调4月底将上证指数将跌破3000点的预测,真有点恍如隔世!

  就在上周四,还有不少人预言上证指数将在股指期货的帮助下突破3300点!当我提出上证指数将在4月底跌破3000点时,还引来不少人的攻击,甚至还有人说,2010年这一年上证指数都将不可能再跌到3000点下方!

  但事实胜于雄辩,尽管事实是那么的残酷!3000点已经在瞬间被击穿,在近几个交易日要收复估计比较困难,2700点能否如我前面所预测一样在二季度末期到达呢?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技术上看,周二上证指数虽然最终只是微跌报收,但盘中一度跌破了3月15日与3月16日的最低点2963点,这标志着自从2890点以来的反弹浪正式宣告结束!从这个层面分析,2890点被击破的概率很大,不排除在本周就被击穿!

  自4月15日上证指数达到3181点以来的调整究竟要调到哪一个位置止步,现在我也还不能做出判断,但当上证指数跌破2900点后,大家可以密切关注上证指数的动向,以寻找最佳的介入机会!

  如果上证指数再经过一次急跌后横盘,我们就可以迅速介入;如果上证指数没有急跌,而是横盘再缓慢下跌,那我们就再等等,这么久都等过来了,不要在乎多等几个交易日!

  不管怎样,就算我们成功建了仓,我们也要有耐心和毅力,要按照阶段性投资的思路来操作,千万不要今天买明天卖,这样的操作风险非常大!真心希望大家能够尽快熟悉阶段性投资的精髓,以便在股市笑到最后!

  今天是国殇日,面对已经逝去的人,让我们为他们祈福吧!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不会受到地震的侵害,永远幸福安康!也希望生者能够快乐生活每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