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道上的村庄
(2020-10-26 09:42: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黄河古道上的村庄
刘孝先
“九河”为大禹治水时疏浚的渤海湾九条古河道,此后黄河下游在海湾游荡不定,多次改道。据载上千年历史中黄河决口1590次,较大改道达26次。歧口河入海是较早的一条黄河古道。据《汉书•地理志》及《汉书• 沟洫志》记载,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为先秦宿胥口(河南浚县西南新镇附近)决口,流经长寿津(河南滑县东北)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西会合与漳水,复下折东北流经汉章武县(黄骅羊二庄)境内(黄骅市郛堤城)东入海。可见,南大港境内即是黄河古道流经之地。
卫星地图显示黄骅境内九曲十弯经岭庄村北、郛堤城南进入南大港扣村西折东北至十里河村西北、北折李刘堡西奔王徐庄东折转马营村西北、老四堰西北、大里岔小里岔汇入歧口河入海。此后千年洪水排泄就成了不再更改的水道了,直到1957年兴修南大港水库古河改道由南排河入海。
笔者查阅地图及罗盘对沿河建庄的扣村、十里河、李刘堡、王徐庄、马营、老四堰进行测考,发现村庄都建在古道外弯儿上,应该是流沙泥土冲上岸边增高了地面,人们才得以择高建房。而且十里河、老四堰二村朝向皆为向阴42度(中午太阳正照东南房角而非窗口),黄河古道在自然弯曲中依然如此巧合。对十里河村西北处完整古河道地况的实际测量,河沿河心虽经两千多年冲刷沉淀,仍分别保持210米宽度和1.4米深度,可以想象洪流过后冲出了200余米宽的沟壑,不得不让人叹服大自然的力量,可推断古河道是沿自然流向的沼泽而行。据考,古河道由原扣村桥西折转正北3公里至原窑厂南东转到十里河村。据十里河村老人回忆,解放前后在十里河村西北东西向河道内,还有洪水冲出的低洼河湖宽达300米长约6里且常年有水,早春秋后总有野鸭、大雁落脚。后遇有太行山东麓一带发来的洪水时,河道曾达500余米遍地汪洋。
元末,在郛堤城东北处(今扣村)黄河古道南岸东沙地上,有寇姓人破天荒建起一栋高宅。经明代,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董氏一次续谱之谱序记载:“至清绝无寇姓”。据传,天启年间(约1625),因朝中寇姓宦官犯下灭门之祸,此地寇氏避难迁出。据扣村石传祥叙述,1974年在天津自来水公司做工,有寇姓人自言祖上自沧州扣村迁津。另据白树华证实曾在轻纺公司工作期间常去天津,偶遇轻纺系统寇姓人言说祖上由扣村迁津,故寇姓在天津市区又三百余年且有家谱记载。扣村东庄科遗址有十几栋房基和多口水井,足以说明寇姓家族300年十几代人在此栉风沐雨,繁衍生息。曾有过镌刻着“寇家楼”的提示牌楼,也有过牌楼倒塌后的“寇村”。继而至清绝无寇姓后村人谐音改“寇村”为“扣村”,建村历史,源远流长,明清时移民不断。明代有山东青州蒋、董、石氏,福建莆田许氏、山东惠民冯氏、沧县罗氏、滦州朱氏、山东即墨丁氏、滨州王氏、孔家庄田氏家族沿用寇家楼、寇村至清顺治年间(约1651)。盐山秀才张德溥重修县志时,基于其本人为扣村董门外甥,商议乡老改寇村为扣村。清顺治后迁入有山东淄博周氏、娄底王氏、乐陵宋氏、史氏,盐山王氏、沧州庞、姚、杨氏,黄骅李、刘、边、胡、赵、郑、纪、贾、高氏,山东万、梁、刘氏,河间孙氏、唐山赵氏、北京常氏、黑龙江王氏和曹、吴、张、刘氏等家族。
从扣村沿黄河古道东行十里处,为王氏迁沧始祖善述公于明弘治九年(1496)由山东武定府滨州大王庄迁入此地,最早村名王家宅后改十里河村。后有黄骅周青庄周氏、常郭刘氏、贾象张氏、扣村田氏先后迁入本村。
古河道沿十里河村西北北折5.5公里是李刘堡村。清嘉庆六年(1801),王徐庄刘氏迁沧始祖胜公12世孙本固公携子迁此,称东堡子。后有歧口王氏(后迁四堰村)、滕庄子滕氏、盐山角子李氏、孔家庄李氏、黄骅魏氏、张氏家族先后投亲迁入,1958年成立南大港农场命名李刘堡。
古河道自十里河村西北西支,北行2公里拐弯处建有邓庄子、小辛庄。邓庄子系明永乐二年(1404),有河南邓县邓氏训公携其子思让(后迁居迁安)、全福、全青(后迁居山东严雾),搭伴邢台清河亲戚张氏振兴携其子文亭、文昌、文盛、文明迁居,定村名“张邓庄”。多年后,人们习惯于省略叫法,便成了邓庄子沿用至今。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后相继迁入的有黄骅朱里口宋氏、孙村张氏、朱庄子张氏、东南白庄白氏,山东庆云胡氏、黄骅后仙庄李氏、沧州狼口李氏、伲官屯迟氏、黄骅朱氏、刘谋庄刘氏、山东无棣卢氏、黄骅方庄子于氏、盐山褚南庄褚氏等家族。小辛庄为乾隆十六年(1751)有盐山大左庄左姓、刘红庙刘姓迁入立村名“小新庄”,乾隆三十八年(1773)后有扣村石姓、田姓、丁姓,南皮张姓、黄骅马姓、贾姓、东高尘头孙姓、北王曼韩姓、苗庄子于姓、张巨河任姓、王徐庄刘姓、山东刘姓以及王、侯、袁姓等家族迁入。清朝时属于盐山韩扣铺(韩村、扣村)管辖,村名浅显重要;至民国初年为避免往来书信“新、辛”混用以及盐山县志已注名“小辛庄”的缘故,村中老者商议定小辛庄为村名沿用至今。现村庄扩展已达80余姓。
古河道由李刘堡西折2.5公里是王徐庄。为滦州(滦南县)王氏迁沧始祖徐公于明洪武末年避难藏匿洼中(相传同期迁入本族兄弟王嘉建王庄子,王曼建王曼村),后有滦州刘氏迁沧始祖胜公于明永乐二年先迁盐山南定戈刘庄改迁此地合村同住。六百多年过去了,而今作为南大港管委会所在地,村庄扩大数倍,已是上百姓氏大村。
古河由王徐庄再折东北4公里处是马营村。该村先有孔家庄张氏为便于种地治鱼拾洼,于清嘉庆末年(约1812)在马营村东南一里处盖房7间居住,后迁入何地不详。清道光初年(1822),沧州望海市孙氏殿魁公携其侄立田公由孔家庄迁入,立村名为孙家堡。清道光十三年(1833),官府委派詹氏立荣公为旗人养马迁入,改为马营。其间,进洼需走田间小路,故因路田过近,常发生马匹啃吃庄稼的事情,因此,官府判定毁田拓路,原路加宽至75丈(约250米,村北古道仍清晰可见),纵深自马营向东南至阎家洼子并约法三章:如再发生马匹啃吃庄稼时,前蹄入田罚粮5斗,后蹄入田罚粮一石。清道光十五年(1835)王徐庄刘氏胜公十三世孙灶公携子迁入该村。
古河道经过马营西继折东北奔向12公里外的老四堰(今湿地北服务区)。该村多为王徐庄刘氏族人及亲戚岐口王姓、扣村冯姓、蒋姓,邓庄子张姓、南王曼滕姓、李官庄刘姓及西沙洼回民王姓自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间迁入。1958年秋南大港蓄水,集体迁出于港外新建四堰村。
古河道经老四堰村西转折西北,继而转折东北即大里叉小里叉双沟并流奔歧口入海。
两千多年沧海桑田,新中国的建立给这块洼淀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河古道上的村庄由窝铺变成土坯房,由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再由砖瓦房变为高楼林立,村村公路畅通,路路绿树成荫,时代改变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学校有书声,广场有舞曲,百业兴旺,城区繁荣。黄河古道上的人们变得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一代代传承着大洼人优秀品质,追求着幸福的梦想。
资料提供: 董锡华 石传祥 白树华 周连生 王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