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8/mw690/64413304tcfdb701c12b7&690
(美)维吉尼亚·李·伯顿 文/图,阿甲
译,爱心树世界杰出绘本选,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
欣爸欣妈推荐指数:★★★★★
林小欣喜爱指数:★★★★
适合阅读年龄:2岁以上(欣欣2岁的时候接触了这本书,但是书的篇幅较长,其实3岁以上,或者再大一点的孩子会更能欣赏到本书的美及深刻寓意)
也许是因为曾经荣获“凯迪克金奖”,《小房子》是伯顿作品中最为出名的一本,也是我们家和伯顿作品的第一次接触。
《小房子》也确实不负其“凯迪克金奖作品”的荣誉,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感受时代变迁的过程,也是一个荡涤心中浮躁情绪的过程。
对这本书,总是想说的太多,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很俗套地套用天下故事最最传统的opening:从前,很久以前,有一座小房子……
小房子坐落在山岗上,周围是美丽的乡村田园,它的眼前是嫩绿又柔软的草地,白色的雏菊点缀其中,它的身边是会开出云朵一般美丽花儿的苹果树,不远处是供孩子们夏日游泳,冬日滑冰的池塘。
小房子被它的第一任主人建造得很好,因为它的主人希望可以让自己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一直住在里面。
怀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小房子开心地看着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看着春来夏至,秋收冬藏,它只是偶尔好奇远处城市的亮光下究竟是什么摸样。
时光一天一天流逝,小房子惊讶地发现它的周围开始发生变化。
马拉的车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四个轮子的大车;被绿草树木妆点的乡间小路,变成了平整的沥青路;周围房子建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越来越密。
渐渐地,小房子自己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不过这时的它显得又小又矮又破,成为城市中“不合时宜”的一角。
周围的人和车移动得更快了,从有轨电车,到高速列车,再到地下列车,行色匆匆的人忙即使从小房子前面走过,也顾不上看它一眼。
没有办法移动的小房子只能日复一日的呆在原处,能享受到的阳光越来越少,星空也黯淡无光,不能从身边的树木感受四季变化。
小房子开始想念乡下,从前那开满雏菊的田野,还有在月光下跳舞的苹果树。
越来越孤独的小房子,终于被人发现了,是原来主人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女,她把小房子搬离了城市。
不断地寻找之后,小房子终于安顿下来,那是它梦中安静、平和的乡村风光。
在《小房子》里,伯顿将乡村田园描写得极富诗意,蓝天白云,涓涓流淌的小溪,一树又一树棉花糖一般的花朵,自由奔跑的动物,袅袅升起的炊烟,无拘无束的孩子。
读出那一段段文字,再看着书上的太阳微笑着从左边升起,右边落下,月亮在日历上上演着阴晴圆缺,山岗的颜色随四季而变,从代表生机的浅绿,到成熟的深绿,再到收获时的金黄和橙红,最后是白雪皑皑。
心慢慢地就静下来。
和城市相比,这里是可以忘记世事的世外桃源。所以这里的小房子也一直是微笑着的。
但是,田园风光被水泥森林取代以后,画面的色调也从活泼明亮的黄、绿、红,变成了死气沉沉的灰。
城市化进程业抹去了小房子脸上的笑容。
虽然小房子的主体没有变,伯顿用破碎的窗户玻璃,打上封条的门,甚至是门前石阶的形状从弯曲弧度变得平展,这些微小的变化,生动地完成了拟人化以后小房子的表情,它从“开心地笑”变成了“委屈的哭”。
而《小房子》中的人物,都没有五官和表情,这些略显抽象的色块,却用他们丰富的身体语言,让我们感受乡村生机和城市浮躁的强烈对比。
于是越来越高的楼,越来越快的列车,让我们和小房子一样,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也和小房子一起想念月光下的苹果树,还有铺满雏菊的山岗。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小房子》的书评,文里说:小房子最后搬离了城市,长途跋涉以后去到离城市很远的乡下,重又找到一片类似记忆中风光的山冈,于是小房子最后在这里安顿下来。但是谁知道这个地方又能让小房子住多久呢,谁知道城市化的滚滚洪流又会在什么时候淹没这一片净土呢。
其实,对成人来说,看《小房子》的过程,无疑是一次心灵流浪和净化的过程。
我们八十年代初生人,其实也和小房子一样,曾经放羊一般的长大,在父母单位大院里呼朋引伴地玩,爬树打鸟,摸鱼钓虾,一样都不少,大把的时间在树下晒太阳,什么都不用想。
可是现在,为了在大城市里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暖居,我们从城市的一头奔波到另一头,在狭小的格子间,在白日灯光下忙忙碌碌又一天,生命的意义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论题。
至于我们的孩子,四处林立的高楼,曲折纵横的马路,匆匆而过的汽车,一点一点蚕食了他们随时随地和自然亲近的权利,哪怕只是想要一块可以让他们奔跑起来的场地,也渐成奢望。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停下自己奔忙的脚步,先沉淀下来,再带着孩子去发现那一片梦中的桃源呢?
哪怕只是暂时的透一口气……
对欣欣来说,他当然理解不了那么深刻的含义。
我第一次给他读《小房子》的时候,他刚两岁。
一看到大段大段的文字,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欣欣肯定会听几页就跑掉。
没想到,那天他居然安静地坐着听我念完了全本书,让我啧啧称奇。
虽然后来他的注意力基本就在环衬和修路,还有交通工具变化上,但是他最初的表现让我慨叹:真正的优秀绘本,不但可以经受时间得考验,也不受年龄的限制,大家都各有收获。
顺便一提,《小房子》和伯顿的其他画作一样,蕴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比如修路的那一页,从公路测量,到挖掘、洒上大石头、小石头、倒上沥青,最后再用压路机压平整。这个过程让欣欣对我们家门口修路的前后顺序胸有成竹。
他尤其喜欢的是环衬,每次都翻来覆去的看好多次,让我一幅图一幅图的给他讲。
没有文字的环衬,我只能当成无字书,用自己的语言给他讲清楚。
确实,《小房子》的环衬是绝不容错过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个跨页的环衬,从上到下的三行,是正文内容的浓缩,通过集中描写交通工具的变化,从人骑马,到最后的卡车运马,反应了时代车轮的前进历程,小房子虽没有变,它身边的苹果树却慢慢干枯,最后给高楼腾了地儿。
如果你注意看的话,还能发现一个细节,第二行最右边,车子的轮胎扁了,一个小人从车里出来,站在路上挥舞着他的帽子。这个小人是直面读者的,他是不是在寻求我们的关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