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多别离------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情节解析
(2017-09-06 15:08:24)
人生几多别离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情节解析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是一部投资仅30万美元的小成本电影,影片没有纷繁浩渺的大场面,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没有刻意布置的唯美画面,甚至连一首主题音乐也没有。导演只是运用了犹如纪录跟拍的平实朴素的摄制手法,就像在介绍身边邻居的家事一般,向观众冷静客观真实理性地讲述一个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生活片段,它们就像被严酷的寒风吹掉的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树叶,瑟缩散落在灰暗的人生街道上,引发观众审视思索。
影片通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展开铺陈情节,明线是纳德与西敏的离婚事件,暗线是道德信仰尤其是特殊情境下对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影片将别离、谎言、信仰、尊严、亲情、道德等多个人生命题贯穿其中,在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阶层上面去映照表现,使得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心情为之跌宕起伏,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出评判,并从中获得多重艺术体验以及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别离:剪不断理还乱
影片从纳德和西敏到法庭办理离婚手续没有获准开始,以他们在法庭获准离婚结束,其间西敏离开纳德回到了娘家,这就是影片所讲述的一次别离。因为这次别离,纳德面对沉重繁杂的生活琐事,被折腾得精疲力竭身心俱疲。事实上他们的感情根本没有破裂,纳德在妻子西敏眼中是一个不吸毒不施暴挣钱养家忠诚不二的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好男人,但是他们也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现实矛盾,西敏想带十一岁的女儿出国留学工作,而纳德为了尽孝不想撇下已经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如果他们有一方退让一步,就像西敏抱怨的,他连你别走我不想离婚这种话都不曾说过,如果说了就不会因此而别离。但是由于他们都是有文化有教养有较高收入有车有房的社会精英,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独立人格和思想,对于自我的意识都固执地坚守,于是就分开了,而接下来的一系列事情就像一个无菌而发作的病灶,各样的麻烦和痛苦随之而来。
因为有感情基础在,还有一个都心爱着的女儿,他们其实时刻也都在关注着对方,遇事还会互相帮助。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好像谁都是对的,都没有错,而且看起来充满了高大上。一个想要让女儿改变环境接受更好的教育以便未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延续家族的荣耀,一个想要让父亲在垂暮之年得到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体现人伦的天职。这的确都是为人父母儿女应该做的。但是他们最后的分手对于女儿还是造成了伤害。在影片结尾法官问他们的女儿跟父母哪一个时,女儿流着眼泪不想面对他们说出自己的选择,其实承受了别离之苦最深最久的也许就是孩子。
谎言: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生活中人们出于某种原因都难免要说一些谎言,如果是小小不言的一般地谁也不会太当回事,何况有的还带有一些善意,比如影片中西敏要离开家时,对老人说去街上,马上就会回来。类似的话大家都是一带而过不必在意。但是影片中有一些谎言则很关键,甚至左右了事情的发展变化,也让人们从中看到人性复杂的一面。
女雇工瑞茨流产后将纳德告上了法庭,面对法官询问是否知道瑞茨在照顾老人时是有孕在身,纳德肯定地回答说不知道。后来在被聪明细心的女儿揭穿后,纳德很痛苦,很显然这样的谎言是不应该的是可耻的,他给女儿的理由是如果不说谎,就会去坐牢,那样也就没法照顾你和爷爷了。为了使纳德免除牢狱之灾,女儿后来也在法庭上撒谎。在无情的法律条款面前,谎言变成了抵挡危局的盾牌。
而女雇工瑞茨刻意隐瞒被汽车撞到,将流产原因全都推到纳德身上,目的是为了解救被巨额债务缠身逼迫导致意志消沉的丈夫,此时的谎言变成索取赔偿的利器,让纳德疲于招架。而原本善良朴实忠厚的瑞茨最终因无法承受谎言对心灵的折磨说出了实情。
如果心存疑虑,有时真话会被当成谎言。当纳德回到家里看到父亲被绑了手脚跌落在地板上已经休克后,他愤怒异常。他不相信瑞茨说就这一次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甚至怀疑瑞茨偷了抽屉里的钱。于是导致矛盾升级,引来在法庭上相互起诉对方的难堪境地。
其实谎言从来都是不能长久隐瞒下去,谎言也许可以一时欺骗一个人或是一群人,但是不会欺骗得了所有人。谎言总有被揭穿的时候,或者来自外部力量,或者来自内在因素,那一刻各宗滋味会如巨浪般铺天盖地奔袭而来。
信仰:无言独上高楼
人是需要有信仰的。信仰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受到学习教育而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专注虔诚的认知判断。由于受家庭、职业、文化程度等不同影响,人们对于信仰的专注度也不同,而且可能会随时随事发生变化。
在影片中,信仰左右了人们的行为,决定了事情发展的方向。女雇工瑞茨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对她的表现主要有三处,前两处是为第三处做铺垫。第一处是在看到纳德痴呆的父亲失禁时,她对是否可以去帮助老人换洗衣裤犹豫不决,既不忍心看着老人遭罪,又怕有违信仰破了戒律,于是情急之下打电话咨询。第二处是当她被纳德怀疑偷了钱后,仿佛受到了莫大的屈辱。被纳德撵走后,又返回继续争辩申诉自己受了不白之冤,痛斥纳德:主是不会宽恕你的。第三处是在影片的结尾,当纳德夫妇带着补偿款来到瑞茨家,在即将要签字付款时,纳德让瑞茨当着孩子们的面,摸着古兰经发誓说流产的原因是被纳德推下楼梯造成的。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令瑞茨感到慌张异常,信仰的力量迫使她无法完成纳德的要求,她在内心无以言表的巨大重压之下逃离了现场,即使这笔钱对她的家庭异常重要,即使丈夫可能要面临牢狱之灾,可她最终还是遵从于自己的信仰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至此也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相比之下纳德对于自己的信仰的忠诚程度则是打了折扣,甚至因为惊恐顾虑于自己的切身利益,变成了随时可以拿来也可以抛弃的实用主义者的工具。当法官询问他是否知道瑞茨已经有孕在身时,是否从别人的谈话中听到了瑞茨怀孕的信息时,他违心地随口说以主的名义发誓自己不知道。后来他在即将拿出补偿款时,又逼迫瑞茨向主发誓。对于纳德而言,信仰并非可有可无,只是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冰冷的法律条文,他只能默默承受背叛信仰后孤寂的折磨与长久的恐惧。
影片《一次别离》没有脸谱化的分类好人坏人,片中人物都是可以不论民族、语言、地域差异的生活在社会不同角落的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既有各自的美德,也有一些过错。为了实现某些利益,或者逃避惩戒与损失,他们坦露出阴暗的自私心理,比如西敏不顾家中老人和孩子的别离、纳德为了逃避牢狱之灾照顾家庭的撒谎、家庭教师出于感情与利益的伪证、瑞茨想帮助丈夫还债而屈赖他人;而面对圣洁至上的信仰和尊贵的道德拷问时,他们又都表现出很多人性纯美的善良,比如纳德带父亲去医院验伤,把父亲衣服的纽扣解开一半,若有所思后又扣上放弃了检查、西敏在纳德遇到麻烦后极力去说事筹钱、瑞茨为寻找老人被汽车刮碰后没有声张没有找雇主负责。这些正反两面犹如一枚光亮的钱币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构成了一个个思想完整的芸芸众生。
影片故事情节普通,场景简单,人物寥寥,然而留给观众可回味的东西很多,大家都可以从思想上得到某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