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读音探讨
(2012-12-27 08:32: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疑义 |
陈千里
(白沙中学,广东汕尾 516622)
笔者课下查阅了一些辞典和虚词手册,还是认为该句中的“曾”读“zēng”为妥,为副词,相当于“竟”。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曾”有十一个义项:(一)zēng:①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竟”。②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③犹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④兼词。犹“未”。⑤高举貌。⑥通“增”增加。⑦通“橧”。聚材以作居处。⑧姓。《广韵·登韵》:“曾,姓。”(二)céng: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相当于“尝”、“已经”。②深。③通“层”。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曾”有九个义项:(一)读zēng:①乃,《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②怎。③通“增”。④犹言“重”,隔两代的亲属。⑤高举貌。⑥又读(céng)古国名。⑦姓。(二)读céng:①尝,曾经。②通“层”。
《辞源》(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0)“曾”有八个义项:(1)读zēng:①高举貌。②“重”,见“曾孙”。③增加,通“增”。④乃。⑤又读(céng)古国名。⑥姓。(二)读céng时有两个义项:①尝,曾经。②重叠,通“层”。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释“曾”共用两个义项:一音层(céng),和“尝”用法同,现在讲为“曾经”,表示过去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一音増(zēng),表示事出意外,可译为“竟”。
许威汉、陈秋祥《汉字古今义合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释“曾”共有五个义项:(一)zēng(增):①乃,《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②通“增”,有增加义。引申为隔两代的亲属。③副词,相当于“竟”。《史记?赵世家》:“赵臣疾足,曾不能疾走。”(二)céng:④通“层”,重叠。⑤副词,通“尝”,今“曾”主要作副词用,表示“曾经”。
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言虚词浅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释“曾”共用两个义项:(一)副词。用法同“尝”,可译为“曾经”、“已经”、“还”。(二)副词。用法同“竟”,旧读zēng。可译为“竟然”、“简直”。
笔者综上考虑:除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他辞典和虚词手册都有副词“竟”义,读作“zēng”,或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音“zēng”遗漏了。在文中“曾不”连用,“曾”读“zēng”,解释为“乃”,即“竟然”的意思,有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可译为“连……都”、“竟”,(“曾经”义不符合语境)语法通畅,语义无误。《赤壁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还是读“zēng”,笔者并未读错。以此愚见,就教于大方之家。
本文转自http://chqianli.blog.zhyww.cn/archives/2010/2010111015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