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学考研论述题答题思路
(2012-04-19 01:20:49)
标签:
城乡规划学考研城市规划原理论述题规划理论答题思路教育 |
分类: HUST华科城规原理 |
以下是狮子山男孩在城市规划论坛发起的“城乡规划学考研理论中论述题的答法”活动,摘取的观点。
無待:
对于在各类专业理论考试中,论述题的设置是非常常见的题型。从一份试卷分值分布来看,通常论述题都是占了很重的分值,100分的试卷,论述题分值可以占到30分左右,也就是总分的1/3左右,甚至更高,在博士研究生考试中基本都是论述题。因此论述题如何得高分是为重点,本人发表一下拙见:
狮子山男孩:
论述题的答题思路总结如以下4条,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提取论述题目中的关键词,分别回答其定义,并解释其内涵,并加以论述。
关键词是一个很能启发思维的东西,在复习的时候多关注关键词,因为很多关键词实际是从名词解释开始的,基本术语掌握的扎实,就能够做一些关联思考,由一个关键词想到另一个,在答题的时候,就可以围绕关键词进行组织,关键词的规划术语解释,一般都会涵盖他的来源、内容、意义之类,扎实的掌握基本术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其次,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背景入手),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背景影响了关键词表达的内涵,相同的词在不同的背景下是不一样的内涵,就好比城市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新的内涵,比如如何在全球价值链占有一席之地。而从城乡统筹的背景下看城市化,又是另外的内涵。所以从背景入手,实际上是一个自身水平的展示,应该多下功夫。在背景阐述之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自然一清二楚了。
再次,这样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意义,最好用实例来证明,是否会出现反例,如果有该如何应对?
要有一些实际的案例,或者是实际的经验,对于一个观点,不要说的过于绝对,毕竟规划涉及内容很多,加之如果语言不规范,会造成误解和歧义,所以尽量多考虑一下反例之类,稍微提一下,表示自己考虑的较为周全。
最后,第一、二点结合在一起来论述,要有逻辑,不能乱说一通。
逻辑性要注意,可以是起承转合,也可以是层层递进,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答法,但是逻辑一定要清晰
国营匠人:
楼主办这个帖子真是非常有意义,绝对支持,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随便说说,希望大家能互动聊起来。
关于考研论述题的答法,一点心得:
用历史的推演,经济、社会、自然三元的重组,应对框架的较量。
1.论述题,考的是什么?
论述题是考的观点么?是不是要求大家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对于考研来说,在本科毕业后,有一家之言的情况是很少的,即使有,没有经过研究生阶段的训练,在文字表述上面可能也会有所欠缺,如果想通过求新求变来进行规划原理的论述,那可能会有些风险。论述题主要考的是一种对既有知识的掌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复习的过程中把规划原理的框架进行梳理,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树,是非常关键的。考试的时候也就是考的这个,对于规划原理整体的一种把握,也就是对框架的掌握。
所谓对框架的掌握,就是对各个知识点的迅速定位,为的是给阅卷人一个好的印象,即已经进入了规划讨论的语境。比如说,提到“城市形态”,从这个词的原意上,可以联想到最基本基本的形态分类,这个背诵过,也可以联想到形态背后映射的社会制度和统治阶层的思想,还可以联想到凯文林奇的书。再通过上下的语境,也就是仔细分析问题究竟问的是哪个点,迅速的在规划理论框架上面进行定位,能够在自己的知识库里面找出一些对问题的支撑,形成自己的一个具有逻辑性的答案。回答的时候应该有逻辑性,也就是说很多东西都是点到为止,也不用展开来细说,主要是体现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框架把握。
2.论述题,一般怎么问?
可以总结一下近年来论述题的问法,有的是问某某的意义和关系,有的是阐述我国的一种城镇化现象,有点是阐述一个领域内的全部内容、内涵,或者是对某一个内容谈一下看法。感觉在考之前,应该把某个学校历年来的问题都进行一下总结,看看是偏向于问那种内容的东西。热点加习惯问法,这就是原理的论述题内容。不同的问法有不同的回答方式,这个是有规律的。
3.论述题,一般如何答?
例如问“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的背景及涉及的领域、内容”或者问他的内涵,以这种为例,如何回答?
不具体回答这个问题,先从规划原理的内涵说起。规划原理实际上在复习的时候是从规划发展史而演变来的,所以就能很明确的知道不同历史时期,规划发展思想有不同的侧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时的主导思想,包括统治阶级思想或者是主流思想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是在不断向一种现代的理念迈进,比如逐渐的关注环境,逐渐的从纯粹的技术到更关注人文。明白了这个发展阶段,就会明白实际上整个的规划理论,一直也就是围绕着经济、自然、社会来转圈的,在这个大框架里是不会错的。
回到上面的问题,逐个词句理解,“背景”来自何处?
背景有两重意思,一个是这个理论提出的背景,换言之为什么提出了这个理论,另一个是理论提出时的社会大背景,比如你可以说是一种转型期地方政府权力加强。了解了背景,那么就顺理成章的了解他会涉及到哪些领域。同时领域的说法,也是宽泛的,你可以说在规划领域涉及到了那些内容,也可以说比如城乡社保之类的纯规划理论之外的内容。为什么要进行一些扩展呢,因为规划是涉及反方面面的问题,那么提出一些相关的内容,会给自己的回答增色,但是最后要回到规划上来,重点开始解答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的内容,关于内容类的回答,是纯粹考平时的阅读或者记忆了,当然也可以按照上面讲的框架,进行自己的发挥,如果自己实在忘了,那就想想城乡统筹在经济上统筹什么,社会上统筹什么,自然上统筹什么,这样产业、人口、就业、环境保护、空间管制,等等等等内容就都能慢慢的回忆起来了。
再举个例子,“城市规划中开发控制和设计控制的目的和策略”,这是纯粹考规划本身的理论了,如果谈的“目的”,也是要采取追溯的方法,去好好考虑下从发展历史上来看,是如何出现的开发控制和设计控制,了解了当时的背景,那么开发控制的目的就很容易回答了。至于策略,这个是比较宽泛的,说到这里,就应该继续提一下框架,如何说这个策略,实际上是很多组织模式的,可以讲理想的策略,理论上是通过什么来控制,也可以讲国外的策略,还可以讲国内的策略,包括规划编制体系,同时稍微提一下里面存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要努力搭好框架。
综合来看,个人的心得就是,通过对历史的推演,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心中有底气;
接下来回答的内容,如果实在想不起来或者脑子空空,就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通过经济、社会、自然三元的方式来进行打碎,尽可能的联想到相关的内容,然后针对不同的问法,对这些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
组合之后就会很自然的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回答框架,在框架搭完之后,可以在最后提一点自己的看法,作为表达自己想法的部分,会比较出彩。
规划理论,在大家都复习的差不多的情况下,还是框架的较量。。
默默momo:
话题:《探讨“城乡规划学考研理论中论述题的答法”》
1.前言:对于这个活动,从精神上表示肯定,从行动上表示支持,从策略上则提出一点建议:对于该话题,个人建立能够直接提供题目,回帖的人可能更好回答,活动组织下来也更好针对性的出成果,例如历史型考题,实务型考题,概念型考题,发散型考题等。
2.论题要求:①非原创需附解析及建议,注明高校及相关专业②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③默认格式为文字④其他附加条款若干
3.论题:探讨“城乡规划学考研理论中论述题的答法”
4.概述:该问题既然讨论的是一种“应试方法”,那么就题论题,我就尝试对这个论题作答。面对一个朋友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而且是书面的、需要我给予书面的正式回答的问题,我都会郑重对待:寻找题眼(关键点)→分析提问意图→分点给予解释(主体作答部分)→总结结论→分析遗漏问题及可能继续研究的方向。好吧,这个很像一个小型论文的提纲。对,就是如此~
【寻找题眼】:①城乡规划学②考研理论③论述题④答法
【分析提问意图】:
①了解城乡规划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②了解大学本科阶段“科学研究方法”基本掌握情况
③了解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情况
④了解相关课外知识(知识面)了解情况
⑤筛选适合进行研究生学习的人才
【分点给予解释】:
回答问题要围绕题眼,试图通过分点叙述向考官传达他想要知道的信息
①概述,对于城乡规划学科该问题的一个简要理解,表达你对于该问题的一个普遍看法,表达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并且总结你即将如何展开叙述(可多参考核心期刊杂志论文摘要写法)
②相关理论研究情况说明,表达你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国外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描述、说明、解释、研究动态如何,简要几句话表达你的知识面。
③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表达你是个有想法的人
④提出自己的疑问不解以及觉得可以继续研究下去的方向,表达你具有研究型学习的精神
⑤文字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经常训练的,经常给自己提问题,然后练习列提纲回答,会有很好的效果。
【总结结论】:
做规划学科考研论述题作答就好像小论文写作一样,有层次,有章法。这样才能够切合“硕士研究生入学”的要求,毕竟硕士研究生的重要能力即自主科学研究的能力。
【分析遗漏问题及可能继续研究的方向】:
①以上均为瞎说,因为其实“方法”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答题方法都不一样,有逻辑有框架才能说明问题
②由于以前重大考题其实发散性很强,你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合乎逻辑以及学术主流思想就OK,所以我没有谈具体操作的方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上面的许多总结都是很好的借鉴。
③其实,我想很多人缺的不是答题的方法,而是答题的内容→该知识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就需要大家在复习过程在梳理范围内知识点的前提下,多多关注学术热点了:
a.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都是很好的帮手,搜索核心期刊以及最新发表;
b.关注城市规划年会;
c.关注学术重大事件(例如学科建设);
d.关注行业信息先锋网站;
e.关注规划考研论坛等。
④如果在繁重的考研科目下,你已经无暇关注以上内容,那么还是用老办法:找真题→找答案→背答案→默写答案→重复以上过程N遍,或许会更为保险~~
原文来自:城市规划论坛bbs.cau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