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浸泡式教育
(2011-06-22 10:09:22)
标签:
首都博物馆浸泡育儿 |
分类: 陪着孩子长大 |
现在很多教育机构都提出了“浸泡式学习”的概念,什么浸泡英语啊,浸泡国学啦,等等。不少家长纷纷解囊,为此买单。
我就一直在琢磨,什么是“浸泡”?一个孩子,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满打满算还剩一半,十二个小时。现在的孩子都需要学什么?英语、奥数、国学、钢琴、小提琴、画画、舞蹈、围棋、象棋、轮滑、跆拳道、击剑、打球,还有的有珠心算、小主持人、科技发明、机器人,等等,不一而足。怎么泡?每天多长时间就是“泡”了?
周日“醉友茗”组织的一次参观活动,忽然让我明白了这个“浸泡”的含意。
马儿是在开学时,每周六早上午跟段老师学一个多小时的写字。当时报这个班的原因就是学校老师说马儿字写得不好,于是决定练练字。暑假期间,因为马儿安排玩的项目太多,我们也没有报书画社的课外班。可是段老师在周末组织活动,参观展览时就会通知我们。只要是在北京,马儿当然愿意参加。
上周日,把马儿送到首都博物馆门口,见到了段老师和二十多个参加活动的小同学。经介绍我知道了,这次活动还专门请了国画画家给孩子们讲解博物馆里的展品。看着孩子们认真地看着发到手里的参观说明,看着孩子们跟着老师们走进博物馆,觉得他们真是一群幸福的孩子:身处这样的城市,轻易地游走于这么富有特色的博物馆;馆内罗列的都是大师的艺术珍品;还有专门的画家、书法家陪伴在身边讲解那些书画作品。
回来的路上,和马儿闲聊,问他画家老师都给讲什么了,马儿随口就说了:中国山水画家认为,人比自然要小,所以画里人不能画得太多,也不画五官。山水画要留白。中国的八大山人其实是一个人......当我评论时,马儿又说了:你不懂,我们段老师说了......
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马儿应该是“浸泡”了-在中国山水画或浓或淡的笔墨中,在画家老师的循循教导中,在段老师事前的准备、事后的鼓励中, 在马儿写游记时的回忆和思考中。马儿钝钝的,应该是不会立刻觉得自己被“泡”成了什么颜色,但这种如扑面微风、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会沁入孩子的气质、品格,如影随行,伴随他一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