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010-05-26 18:31:57)
标签:

杂谈

分类: 知识

(1)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提到经典的条件作用,必然会首先提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他用狗做实验:狗吃食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先天的反射,称无条件反射。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前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事物结合,铃声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经转化为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条件反射,也称为应答性条件作用。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可能消退。
华生很早就利用应答性条件作用的知识进行实验,他曾使一个11个月大、本来喜欢动物的男孩对白鼠产生了恐惧的反映。其做法是:每当这个男孩伸手要去玩弄白鼠时,实验者就在他背后猛击铁棒,经过几次之后,每当白鼠出现,这个男孩就会哭闹,出现恐惧的表现。此后,进一步发现这个男孩的这种反应又泛化到了其他白色的动物身上,本来他并不害怕兔子、狗等有毛的玩具,现在看到后也会发生恐惧或消极的反应。这就是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2、操作的条件反射原理

正当巴甫洛夫进行经典的条件反射研究时,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他把猫关在迷箱之中,猫可以借助拉绳圈、推动杠杆、转动旋钮而逃出来。关在迷箱之中的猫开始时挤栅门,抓、咬放在迷箱里的东西,并把爪子伸出来,进行多种尝试企图逃出迷箱。后来偶然发现了打开迷箱的开关,猫的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最终,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即学会了“开门”的动作。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为操作条件反射,就是强调该行为的操作会促使某种结果的产生。
斯金纳本人也做过许多实验研究,他研制出一种现在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仪器。从这个一起的实验中,他得出了许多用于行为治疗的原理,如强化原理、强化的时间与方式等。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在实验箱内放一只处于饥饿状态的老鼠,老鼠在箱内乱窜时,偶尔按压了一下能掀动食物的横竿获得了食物,强化了几次之后,条件作用就迅速形成了。踩竿反映是对环境“操作”因此称其为“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主要区别在与:前者是一个反映—刺激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刺激-反映过程。斯金纳在人的被试中开展实验形容证明,人的反映可以用语言声音或手势代替具体的强化物。同时,在实际治疗中,只能治疗者对期望的某种行为予以奖励,这种行为就会获得强化,反之就会消退。若施以惩罚,则会加快消退的速度。
3、模仿学习原理

模仿学习原理又称社会学习原理,是班杜拉在对幼儿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后提出的。他认为个体仅仅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观察学习是个体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形式。班杜拉指出,观察的学习机智不能简单地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进行解释,它是由注意、保持、动作重复和动机建立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各阶段分别受一系列变量的影响。这四个阶段被认为是社会模仿学习必备的阶段。除此之外,人们还注意到被模仿人的特征、观察者的特征和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也是影响,模仿学习的因素。
模仿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方式而形成的,如儿童看到成人或电视中的攻击行为,自己就会变得富有攻击性;疑病症的儿童都来自特别关注疾病的家庭。模仿有助于人们学会很多重要的技能,但也可能在习得变态行为方面起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是被动的,由于事件的发生而使我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它可以解释一些具体的可识别的事件。但是在组织中,个体的行为都是主动的自发的,而不是被诱导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认为,行为不是先天的或由发射物激发所致,而是后天习得。在具体的行为后如果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结果,会激发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 theory),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扩展,它为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即榜样的力量和模仿。榜样的影响过程有4步: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力复制过程;4、强化过程(个体受到鼓励后会得到强化)。

三种理论都是学习理论。都是学习行为的理论基础,都可解释生活中特定的学习行为。但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只能解释一些具体的,被动的行为;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则可以解释主动的组织中的强化行为。社会学习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扩展。

 

模仿( imitation) 是指动物通过观察其他个体的行为表现而改进自身的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能力。这种学习类型在社会性动物中出现的频次要比独居性动物多得多, 所以又称社会性学习( social learning) , 例如黑猩猩常常模仿照片中自己的表情和动作( 图1) 。

 

 

          

 

         模仿学习的适应意义是很容易理解的, 通过模仿可以更快地学会, 因此可节省时间和能量。有些动物如弥猴(Macaca mulatta) , 通过模仿同种其他个体行为可以学会吃什么和学会去哪里寻找食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它们同伴的一举一动可以学会如何躲避危险,例如猕猴通过观察其他猴对蛇所表现出的畏惧可以学会害怕蛇和躲避蛇。虽然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能力学会对其他成员的行为做出适当反应, 但模仿常常是更加有效和风险较小的一种学习形式。

 

 

             

 

对自然界鸟类和哺乳动物所进行的很多观察都证明它们很多行为都与模仿学习有关, 其中最常引用的一些例子就是所谓的习俗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只出现在同一物种几个群体中的一个群体。例如: 1921 年在英国先是有个别大山雀学会了用喙撕开奶瓶盖偷吃放在订奶户门外的牛奶, 后来可能是其他个体通过模仿也学会了这种取食技巧, 使得这种习俗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大陆( 图2) 。还有很多实例可以说明一些习俗是如何在灵长动物的群体中散播的。Jane van Lawick- Goodall 曾观察过幼黑猩猩学习用草茎和小棍从蚁洞中取食白蚁, 这完全是对母亲和其他成年个体行为的模仿。

 

日本雪猴冲洗食物的习俗也有着同样的起源, 最早是1 只名叫Imo 的年轻雌猴发现了土豆在海水中浸泡后不仅变得洁净, 而且因略带咸味而使味道变得更好。Imo 的一个同伴通过观察lmo 的行为也学会了这种处理食物的技巧, 接着是Imo 的妈妈也学会了。新的习俗行为通常是由年轻个体传给母亲和兄弟姐妹, 待年轻个体当上母亲后又传给自己的后代。有趣的是,几年以后Imo 又学会了一种处理食物的新技能,原来研究人员总是把麦粒撒在沙地上, 雪猴不得不一粒一粒把麦粒拣起来吃, 但有一天Imo 把抓起来的一把麦粒和沙土扔到了海水中, 结果沙子沉到了水底而麦粒却浮在了水面, 于是Imo 就能够把麦粒从海面捞起来大把大把地吃, 这种新的取食习俗很快就被猴群中的大多数雪猴学会了。

 

动物常常是靠观察别人怎么做, 然后自己才学会去做某一种事, 例如: 鹦鹉靠观察可以学会拿掉食物盘上的盖子。在试验中先让1只鹦鹉观察示范鹦鹉用下面3种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拿掉盖子, 即用爪抓、用喙啄和用喙推。试验证实:观察者总是采用它所看到的示范鹦鹉拿掉盖子的方法去拿食物盘上的盖子。又如, 小鸡啄米通常是跟母鸡学, 如果让小鸡跟1 只机器母鸡学啄米, 不仅啄米频率会增加, 而且所啄米粒的颜色也和机器母鸡所啄米粒的颜色一样。猫和狗从小养在一起, 不仅狗可以学会用爪子洗脸,而且也可以学会捉老鼠。但有时模仿学习不是靠观察其他个体怎么做然后再跟着做, 而是靠嗅闻气味。例如: 在试验中让1只示范大白鼠吃含有可可粉或肉桂的食物, 然后把它麻醉放在离观察鼠笼不远的地方( 约0.6 m) , 虽然在整个示范期间示范鼠一直处于麻醉睡眠状态, 但观察鼠后来仍然偏爱吃示范鼠所吃过的食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