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墙子河(一)

(2010-01-14 03:24:06)
标签:

墙子河

黄家花园

贵厚里

公安医院

天津

新华侨

杂谈

分类: 我的回忆

 

墙子河

自古以来,人们都择水而居,而“贵厚里”(我的家曾在这里)就符合这个条件。墙子河就从我们门前流过。这条河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本来是想写贵厚里,想想还要从墙子河说起。

很多80后,甚至70年代后半页出生的人都不记得墙子河了.大家都知道南京路下面藏有地铁长龙,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条通衢大道曾经是条美丽的小河;不知道有这麽一道穿城而过的美丽风景;忘记了这里曾经天那么蓝,水那么绿,桥那么多,人那么美!

一、墙子河的过去

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防捻军入津筑高墙、挖壕沟,高墙俗称“墙子”;壕沟成河环绕于高墙之外,故名“墙子河”。原长18公里,后因修地铁及随城区拓展,河道大部分已填平为路。所余河道长54公里,北起红桥区小西关通南运河,蜿蜒向东南,于南开区长江道与红旗河交汇,折向东至南丰路纳引五马路泵站污水,经污水管道入卫津河。

清乾隆五年(1740)为引海河水灌溉贺家口、小王庄、佟楼一带农田,人工开挖而成。初名贺家口引河,1949年后始用“废墙子河”之名。全长505公里,西起卫津路八里台桥与卫津河相通,流经和平、河西两区,东至解放南路,与湘江道方涵相接入海河。

解放前夕的墙子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河沟。在接近河口的很长一段河床,其宽度只有二、三十米。河水的颜色完全是黑色的,并且整个河面不停地冒着恶臭的气泡,臭气熏天。河水缓慢地流动,漂浮着不少垃圾、树枝等杂物和油污以及成团成片的黑色污物,更可怕的是几乎每天都有河漂子(人的尸体)被发现。

当时的墙子河实际就是斜贯天津的下水明沟。沿河很容易看到众多的下水道管口暴露在河的两岸,终日不停地向墙子河倾泻黑绿色的污水。何况河水的流量并不大,污染状况可想而知。

墙子河流过解放南路(当时的威尔逊路)桥后就流向进入海河的墙子河出口。在墙子河出口处有一道水闸,河岸上还有一栋水泵房,泵房里巨大的水泵可以在关闭水闸的情况下将墙子河水泵到海河中去。为了河中杂物不致堵塞泵房的入水口,在泵房的入水口前面还装有一道阻挡杂物的铁栅栏。当关闭水闸依靠水泵泵水时,距离水闸五十米内的河水上堆积了由墙子河上游流来的大量污臭的杂物。

当然,上游漂来的尸体也会被挡在这段河里。所以,这里专门准备了一条小木船,有两名负责打捞尸体的人员划着小船每天将尸体钩着拖到河边,然后抬到岸上盖上苇席等待验尸。这些河漂子大多为中青年女性,据说很多是已失去接客能力的下层妓女,由此也可看到当时社会状况之一斑了。

二、墙子河的桥

说到墙子河,不可避免的要说河上的桥。人都说最美不过家乡美。是的,虽说河不宽桥不长,但在孩童的眼中,却都像一座座彩虹架在河上。它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也给城市增添了不少色彩。

墙子河上曾建有16座桥梁,分别是徐州道桥(木制结构)、平安桥(水泥结构)、湖北路桥(水泥结构)、郑州道桥(木制结构)、新华路桥(水泥结构)、成都道桥(水泥结构)、河北路桥(水泥结构)、山西路桥(木制结构)、耀华桥(水泥结构)、张庄大桥(水泥结构)、独山路桥(水泥、铁护栏结构)、锦州道桥(木制结构)、哈密道桥(木制结构)、鞍山道桥(水泥结构)、万全道桥(木制结构)、海光寺桥(水泥结构)。1970年,利用河床修建地下铁路,地上筑路,沿河桥梁全部拆除。

虽然,美丽的彩虹永远的消失了,但心中的彩虹是永久的。

三、我与桥

我们家住在新华侨和湖北桥之间,距黄家花园和小白楼都不远。对附近的几座桥都很熟悉。至今还有很深刻的印象。

因为父亲喜画画,我们从小就都拿起了画笔,到放假时,我就要带着两个弟弟沿河写生。可能由于小白楼一带的建筑比较有特色的缘故,每次出门都是沿河向东南走。

那天,我把过去19581959年画的一些的画翻出来,发现每幅都是以桥为中心,这说明了桥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回想当年,哥仨沿着河边一路走去,看到一处美景,都由我把手搭成个方框取景,然后席地而坐,树与草的气味立刻扑面而来,用现在的话来说,真是爽极了。待拿出画板画笔,静心入画。随着旁观的人也逐渐围了过来。这时,人、河、景的交融,再加上人们对我们哥儿仨的赞叹声,就像一首首美妙的交响乐,沁人肺腑。那情景,至今想起来还令人陶醉。

从我们家向东南要经过一个煤场的北墙,路窄人稀。每每走过这里,心里总是疑神疑鬼的。出了窄路豁然开朗的一片开阔地出现眼前,那就是另一个居民区——“三多里”,而我们家境地震后,老房拆迁安置到了这里,起名“新三多里”。而我们的“贵厚里”从此在地球上消失,心里颇感失落,为甚麽不叫“新贵厚里”哪!

过“三多里”几百米的第一座桥是湖北桥,它虽然是水泥结构,但成都桥不是实心的,除了两头弧形的部分(好像专业一点对大桥而言,应该叫引桥。小桥应该怎么称呼就不得而知了)外,中间是通透的,一个个廊柱都想花瓶一样,下粗上细,煞是好看。从桥向北沿曲阜道可到市政府,向南可到我的初中母校——天津市第二十中学。现在著名的“五大道”景区也在这一带。湖北桥附近是比较安静的,桥那边的建筑类似小别墅,居民也少。湖北路桥又名戈登桥,是一座西式风格拱形的水泥结构桥。桥南端附近(今郑州道湖北路口)曾有晚清太监小德张亲自构思绘图的中西合璧城堡式建筑,院内大花园有荷花池、假山、凉亭。一座铁铸的小凉亭尖上有避雷针,并装有飞机形风向仪。室内卫生取暖设备为一流美国进口,豪华富贵。院内有从宫内引植的太平花,每年春秋各种花果树竟相争艳、景色迷人,是当年墙子河畔一颗明珠。  

往下一个平安桥走时,要经过一个教堂式的二层楼,很陡的屋顶使建筑就像一个传教士,时时刻刻在向每一个路人布道。那裸砖的墙面长满爬山虎,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这座房子也是我们写生的重点,在那一片建筑中,独具一格,别有风味,至今印象深刻。

站在这栋建筑向河对面望去,一片墙紧挨着河边,河岸又陡,小路上两人错过都要小心翼翼的。墙子河和南京道之间是个河堤,我估计是用当初挖河的土堆起来的。河堤不仅寛,两边都种着槐树。隔不远还有铸铁架的木条长椅,供人小息。浓浓的的树荫下,带孩子的、遛鸟的、晒太阳的、下棋的,比比皆是。唯独到了近平安桥这一段河堤成了羊肠小道。

和繁华的新华侨一样,平安桥也是实心的,每天也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桥这边就是马场道,比邻“五大道”。过了桥不远就是小白楼,那里到处都是各式的西餐厅和西点厅,著名的“起士林”坐落于此。想象中解放前的小白楼的马路上,摩肩擦踵的大部分应该是金发碧眼的吧。我的印象中,小白楼比黄家花园要高一个档次,再加上后者更近一点,所以我们一般都上黄家花园买东西。

 

 
平安桥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它的名字。墙子河上的桥,几乎清一色的是用过桥的路名命名,只有少数例外。如耀华桥是座水泥结构桥,它是以耀华学校命名的。耀华学校是英租界内第一所华人自己的学校,意为光耀华人。日伪时期,耀华人大义凛然,不畏强暴。校长赵天麟竟被日寇暗杀。  

 

浙江路上水泥结构的平安桥的名子来自于附近的平安电影院(音乐厅)。它是外国人在津开设的首家电影院,,是一座古罗马剧场式二层楼房。天津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片《歌舞升平》始于该影院。

再往前的桥就不熟悉了。

贵厚里往西北方向最近的是新华侨。这是一座实心护栏桥,距下一个成都桥很近。此处比平安桥还热闹,不算桥这边的上海道,由南京道、新华路、成都道和泰安道就交汇成六路口。平安桥比邻小白楼,地处闹市,故而繁华。而新华桥不仅比邻黄家花园,更重要的是交通枢纽。沿新华路向北可达劝业场所在的市中心商业区、向南到五大道建筑群,沿泰安路向东可到市政府,沿南京道向西到教堂、向东到小白楼。由于那时还没有自动信号灯,凡在这儿指挥的交警都是好样的,很多都是报纸上的新闻人物。该岗位也是模范岗,这儿的警察指挥起来,手势端庄明确,站式英姿潇洒。由于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来此观摩的人也不少。

成都桥和湖北桥相同也是通透的,往西通往黄家花园,东顺新华路直达劝业场。对于这个桥,的印象来源我的小胆。高中我就读于天津市立第一中学,成都桥乃必经之地。上海道和成都道东南角是公安医院,它的太平间就在河边,行人又极少,每当晚自习后,走到这里都是自吓自得一阵心惊肉跳。在过关键路段时,走慢了怕鬼撵上,走快了又怕把鬼惊出来,反正后背总是凉丝丝的。就这样一年多,也没有福气遇到鬼同志,否则写起来就精彩百倍了。

说到成都桥,还有一段因缘。那是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洗澡造成的百分之七十的烫伤事故(另文),就是在附近一百米的一个澡堂里演义的,而治疗的公安医院就坐落在桥头的东南角,现在这个医院已搬到湖北桥附近。

再往那边就是河北桥,我又不熟悉了。只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在河对岸,成都桥和河北桥之间的耀华中学(一度曾叫十六中)。是当时很有名气的贵族学校,和我的母校竞争激烈,这是后话。如今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再建几所南开耀华,让孩子们上好学校”的号召,这足以证明耀华中学的教学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