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战争论》经典语录140句(三)

(2018-01-09 10:22:24)
标签:

转载

第五章 会战
  一、战斗
    61. 战斗才是真正的战争活动,其余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它服务的。战争的意义就是打仗,在其中敌人的毁灭或被征服即为目的,而敌人就是在具体战斗中与我们对峙的军队。 
    62. 现代战争的最后目的是政治性的,往往也就不能视为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便它是简单的,但行动也必然还是会受到许多条件和考虑的限制,所以要想达到目的是不再可能仅凭一个单独的巨大行动,而必须透过许多大大小小但又结合成为一体的行动。
    63. 假使我们把战斗的一切特殊目的摆在一边,则我们可以认为敌军的完全或部分毁灭即为一切战斗的唯一目的。
    64. 一个果断、勇敢和坚决的敌人是不会容许我们有时间来做大规模和技巧的组合,但是面对着这样的敌人,我们也正最需要技巧。我们也就似乎已经确实证明简单直接的结果要比复杂的较为有利。我们不应以使用复杂计划来击败敌人为目的,反而应尽量简化我们的计划以求先下手为强。
    65. 在会战中双方物质损失的比较关系是很难研判的,但精神损失的关系却并不如此。有两件事可以显示其差异。其一是战场地面的丧失,其次是敌人预备队的优势。若与敌方比较,我们的预备队消耗得愈快,则我们要用来维持平衡的兵力也就会愈多;在这里同时也可获敌军精神优势的确证。士气的损失可以用预备队消耗的程度来加以衡量,也就是被视为一种基本法则来使用。地面的丧失和新锐预备队的缺乏常为决定退却的主要因素。任何战斗都是一种对实力消耗的比较,包括物质和精神都在内,到结束时,哪一方面所保留的总量较大则也就是胜利者。
    66. 在会战中所受到的损失大部分是人员的死伤;而在会战之后,则以所俘获的人员和装备为主。前者,多少是胜负双方所共有的,而后者则为失败者所独有。所以通常所俘获的人员和装备也就被视为一种真正的战利品,同时也是胜利的衡量标准,因为凭借这些收获对于胜利的程度也就可以做毫无疑问的宣布。甚至对于精神优势的程度,它们也比任何其他关系更是一种较好的判断。精神力量的丧失平衡也许会产生一种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而把一切的东西都拖垮。所以,那也就往往可能成为一种伟大(或主要)的作战目的。
    67. 如果我们现在再研究一下胜利的总的概念,就能发现它包括三个要素:(1)敌人的物质方面的损失大于我方;(2)敌人的精神方面的损失大于我方;(3)敌人放弃自己的意图,公然承认以上两点。作战双方关于人员伤亡的报道从来都不会是准确的,也很少是真实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故意假报的,甚至公布的战利品的数目也很少是完全可靠的。因此,假如报道的战利品的数目不很大,那么是否真正获得了胜利还是值得怀疑的。至于精神力量的损失,除了把战利品作尺度以外,就压根没有适当的尺度可以衡量了。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有一方放弃战斗可以作为另一方获得胜利的唯一确凿的证明。
    二、战斗的意义
    68. 消灭敌人军队当然是一切战斗的目的,可能有别的一些目的同消灭敌人军队结合在一起,甚至还占主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消灭敌人军队是主要目的,一种是消灭敌人军队是主要手段。除了消灭敌人军队之外,占领一个地方和占领一个目标也可能是一次战斗的总的任务。这种总任务也只是三者中的一项,也可能不止一项。在后一种情况下,通常总有一项是主要的。战争是分为两种主要形式,即攻击和防御,它们对于这些动机中的第一种无所改变,但对于其他的两种却的确有所改变,所以我们可以将此种变化列表如下:
      攻击                                                              防御
    (1)消灭敌人军队                                                    (1)消灭敌人军队
  (2)占领一个地点                                                    (2)防守一个地点
  (3)占领一个目标                                                    (3)防守一个目标    
    三、决定胜负的时刻
    69. 在任何一次战斗中都有一些很关键的时刻,对胜负的决定起着主要的作用。换言之,在任何战斗中都有一个时刻,能看作是这次战斗的胜负已定的时刻,过了那个时刻再进行的战斗就是一个新的战斗而不是原来那个战斗的继续了。对决定是否能利用援军有效地继续这个战斗来说,对这个时刻有个明确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假如撇开本来就无所谓胜负的佯攻不谈,决定胜负的时机有三:
    (1)假如战斗的目的是夺取一个活动的目标,那么对方丢失这个目标就是胜负已定的时刻。
    (2)假如战斗的目的是占领一个地点,那么对方丧失这个地点多半也就是胜负已定的时刻。但是,只有在这个地点非常难以攻克时才是这样。如果是一个容易攻占的地点,那么不管它多么重要,敌人也能不冒很大危险把它重新夺回来。
    (3)在不能以上述两种情况决定战斗胜负的其他所有的场合,特别是在即使以消灭敌人军队为主要目的的场合,胜利的一方不再处于松散状态,不再处于某种软弱无力的状态,而失败的一方逐渐使用兵力也已经没有好处,这一时刻就是胜负已定的时刻。
    70. 指挥官愈能遵守兵力节约的原则,愈能发挥强大预备队的精神效力,则愈有获胜的确实把握。把兵力指向敌军的侧翼和背面,其效力可能会大增,但却并非说若不如此,则效力就会大减。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第一,翼侧攻击和背后攻击对胜负决定后的成果的影响,常常比对胜负决定本身的影响要大。第二点是奇袭的精神效力。
    四、对战斗的相互同意
    71. 会战是一种形式非常特殊的决斗,其基础不仅为双方求战的意愿,那也就是同意,而且还有同会战联系在一起的目的,这些目的永远属于更大的整体,后者又有属于较高领域的政治目的和条件。而对于少数几种迫使对方接受会战的手段通常都应该讲求并加以巧妙的应用。主要手段就是首先包围敌人使其不可能退却,又或至少使其退却变得那样困难以至于反而不如接受会战要好些,其次则为奇袭他。
    五、会战
    72. 什么是主力会战?主力会战是双方主力军之间的斗争,当然,它并不是为了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不重要的斗争,也不是一发现目的难以达到就要把它放弃的那种纯粹是尝试性的活动,而是为了争取一个真正的胜利而进行的不遗余力的斗争。
    73. 只要还有胜利的可能性,就应该在主力会战之中寻求胜利,除非兵力非常不足,否则决不应该由于个别原因而要放弃主力会战。
    74. 整个战斗的结果是由所有部分战斗之结果所综合组成的,但这些部分战斗的结果则体现在如下三个不同的方面:
        第一,体现在指挥官内心所受到的精神影响上。
        第二,体现在我方部队比对方更快的消耗上,这种消耗在有序而缓慢的现代会战过程中是很易于估计出来的。
        第三,体现在地区的丧失上。
        最后的胜负大致都是由双方最后所保留的新鲜预备队的相对数量来决定。
    六、胜利的效果
    75. 胜利的影响或效果主要有三种:一,胜利对战争工具本身,也就是对统帅及其军队的影响;二,胜利对参战国的影响;三,上述两种影响在今后的战争过程中所起的真正的作用。
    76. 一方的胜利不但随另一方被击败的军队数量的增多而增大,并且是以更大的比例增大的。一场大规模战斗的结局所产生的精神效果,在失败者方面是远比胜利者方面大得多。因此,人们应当特别重视这种精神影响。因为对失败者来说,它是造成新的损失的直接原因。另外,这种影响同危险、艰难和劳累,总之同战争中的一切困难因素有相同的性质,因而同它们结合在一起,并在它们的影响下不断增大。对胜利者来说,这一切能够影响它勇气的进一步高涨。我们看到,失败者从原来的水平下降的程度比胜利者从原来的水平上升的程度大得多。因此当我们谈到胜利的影响或效果时,主要是指失败者所受的影响。
    77. 在一次失败的会战中,能够决定人的思考(也可以说人的智力)的,首先是兵力的消耗,其次是地区的丧失(这往往是常见的现象,即使是进攻者,在不顺利时也会丢失地区),再次是队形(部署)的破坏,各部分的骚乱和退却的危险(这一切除了少数例外的情况,会经常出现,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最后是退却(这往往是在夜间开始,或者至少是在整个夜间还持续进行的)。退却一开始,军队就不得不丢下大批跑散了的和疲惫不堪的士兵,而他们常常正是冲得最远和坚持得最久的勇士。本来只有高级军官才有的失败的感觉,到这时就会波及到各级军官,一直到普通的小兵。尤其当他们想到在这次会战中有许多真正为大家所敬爱的勇敢的战友落在敌人手里的可怕景象时,失败的感觉就更为强烈。同时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所以徒劳无益,是上级指挥官的过错,所以对上级指挥官产生怀疑,于是失败的感觉更加强烈。这种失败的感觉并不是随便产生的想象,它是敌人占优势的证明。敌人占优势这一事实,最初也许被某些原因所掩盖,不易被人们发现,但到会战结束时,总会明显地显露出来。或许人们早已看到了这一事实,然而在缺乏确凿根据的情况下,肯定会希望出现偶然情况,相信天意和幸运,或者进行大胆的冒险。最后,当这一切都证明已经无济于事时,冷酷的事实就无情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了。
    七、会战的使用
    78. 无论战争在具体情况下是怎样多种多样,我们对于战争的基本信念却还是可以列举如下:
         (1)对采取积极行动的一方来说,消灭敌人军队是战争的主要原则,此为达到目标的主要途径。
       (2)消灭敌人的军队主要是在会战中得以实现的。
       (3)只有伟大而全面的会战才会产生大的结果。
       (4)一次若干战斗汇合成为大会战,才能产生最大的结果。
       (5)只有在主力会战中统帅才亲自指挥,在这种情况下他宁可相信自己,这也是自然而然的。
         根据上述五点我们能够得出一个双重法则,它包含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消灭敌人军队主要是通过大会战及其结果实现的,大会战又必得以消灭敌人军队为主要目的。
    79. 凡是抱有大的和积极的目的的人,也就是那些以严重损害对方利益为目的的人,就必定采取主力会战这一最自然的手段。主力会战是最好的手段,谁害怕大的决战而逃避主力会战,常常谁就要自食其果。
    80. 我们不喜欢听信将军们可以不流血而获胜。假如说流血的屠杀是残酷可怕的,那么这只能使我们更加严肃地对待战争,而不应当使我们出于人道让佩剑逐渐变钝,以致最后有人使用利剑把我们的手臂砍掉。
    八、追击
    81. 若无追击则任何胜利都不能取得巨大的效果;无论胜利的发展是如何地短促,它也总有个初步追击的时间。对战败了的敌人的追击,是从他放弃战斗撤出阵地的时候开始的。至于在此之前双方交替出现的一切前进和后退的运动,都不能算为追击,而只是会战进程本身。在对方放弃战斗撤出阵地的瞬间,胜利虽然已经肯定了,但它的规模常常还很小,并且它的效果还不大。如果不在当天进行追击以发展胜利,那么胜利就不会在许多方面提供更积极的利益。初步追击就其程度来说可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用骑兵进行追击。这种追击主要是监视和威胁敌人,而不是真正紧逼敌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大的地形障碍就常常可以妨碍追击者前进。
           第二种,各兵种组成的强有力的前卫进行的追击。自然大部分骑兵要参加这种追击。这种追击能迫使敌人一直退到他后卫的,或者整个军队的下一个阵地。一般情况下,失败者不会立刻有利用这种阵地的机会,因此胜利者能继续追击,但多半不超过一小时的行程,或者至多不过二、三小时的行程,要不然,前卫就有得不到充分支援的顾虑。
           第三种,也是最强有力的一种,胜利者倾其整个军队的力量继续向前推进的追击。此时获胜的全军都继续前进直到其体力所能忍耐的极限为止。
    82. 胜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追击时的猛烈程度。但更进一步,胜利的效果很少终止于立即的追击;相反地,胜利的路径从这时起才真正地展开。在以后各阶段的追击中,我们又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程度:单纯追击,真正紧逼(加紧的尾随追击)和以截断敌人退路为目的的平行追击。
          单纯追踪可以使敌人继续退却,一直退到他认为可以再度发动一次战斗的地点为止。可这种单纯追踪不能象下面两种追击那样使敌方军队进一步崩溃.  
          假如我们是要索取更多的东西,不满足于把敌人追到原来的营地和占领敌人放弃的地区,也就是说,每当敌人的后卫要停止时我们就用做好攻击准备的前卫向他发起攻击,那么就可以促使敌人加速撤退,促使敌人瓦解,此即所谓正在紧逼(加紧追击)。在这样的情形下,敌人不是连续地退却而是连续地溃逃。
           最后,第三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追击方法,就即向失败者退却的目的地进行平行追击。
    83. 失败者对于此种平行追击只有三种不同的对策。第一种办法是,通过出其不意的攻击,截击敌人,获得成果。但从失败者的处境来看,获得这种成果的可能性通常是不大的。很明显,只有具有果敢精神的敢作敢为的统帅和虽已战败但尚未彻底失败的优秀的军队才能获得成功。因而,失败者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办法。
          第二种办法是加速退却。但这刚好是胜利者所希望的,而且这种退却很容易使部队过度劳累,使大批人员掉队,使各种车辆和火炮丢失加上损坏,因而造成莫大的损失。
          第三种办法是躲开敌人,绕过容易被对方截断的地点,离开敌人尽量远些,比较轻松地行军,从而能够避免一些匆忙退却时的不利情况。这是三种办法中的下策,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这个方法还是有效的,甚至有时还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有成功的先例。然而一般地说来,人们采取这种办法事实上大多不是由于相信这种办法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达到目的,更多的是由于别的令人难以忍容的理由,即害怕同敌人进行真正的战斗。害怕同敌人进行真正的战斗的统帅都该死!所以应利用防御的有利地形,周密地准备和谨慎地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只有通过这些战斗才能使军队的精神力量再振奋起来。
    九、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84. 在失败的会战中,军队的力量遭到了破坏,而精神力量遭到的破坏比物质力量受到的破坏更大。在新的有利的情况出现之前进行第二次会战,必将招致彻底的失败甚至全军覆灭。在军事上这是一条公理。就其性质来说,退却应当进行到力量的均势重新恢复时为止,这种均势的恢复可能是由于得到了增援,也许是由于有坚固的要塞作掩护,或许是由于利用了大的地形障碍,也可能是由于敌方兵力过于分散。均势恢复的迟早取决于失败的大小和损失的程度,但更多地取决于是敌人的性格。
          为了利用敌人的这些错误或弱点,为了不在形势所要求的范围之外多退一步,更主要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精神力量,退却必须缓慢地进行,必须且战且退,一旦追击者在利用他的优势时超过了限度,就予以大胆而勇猛的反击。
    85. 谁认为在会战失败后的总退却中通过几次急行军就能摆脱敌人,就很容易站稳脚跟,谁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就必须尽可能缓慢地退却,一般说来,以不受敌人摆布为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就必须同紧追的敌人进行血战,为此作出牺牲是值得的。如果不遵守这一原则,就会加速自己的退却,不久就会变成溃退。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掉队的士兵就会比进行后卫战时可能牺牲的人还要多,并且连剩下的最后一点勇气也会丧失无余。
    86. 军队在任何一次失败的会战中都处于削弱和瓦解的状态,这时,集中兵力,并在集中的过程中恢复秩序、勇气和信心,才是最迫切需要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