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你对生命的态度
(2011-07-28 21:04:08)
标签:
杂谈 |
广东珠海市政协委员陈利浩微博告示,
24小时内转发有效,以100万元为上限,捐助小伊伊,若小伊伊用不上,将用于其他受害儿童。陈利浩成为7月26日新浪微博转发冠军,7月27日陈利浩出示转账107万元账单,并公布捐款在多家媒体见证下进行。
在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陈利浩的行为显示他个人对事件的一种态度。他通过微博方式实现捐款,是感于温州市特警支队长邵曳戎的事迹。
邵曳戎反对“把车厢吊起放到地上清理”的指令,考虑到“万一里面有生命呢?你怎么交代?!”他的坚持使2岁半的项炜伊在被困20小时后获救。小伊伊的获救,被铁道部发言人称为“奇迹”。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奇迹代表着诸多追问:邵曳戎所反对的指令来自何方、有何考虑,小伊伊的生命为何不是依靠正常的救援程序而是因为邵曳戎抗命而获救,“奇迹”是说有人抗命还是说抗命还真能救到人,是否有人因无人抗命而失去了获救的机会……?
小伊伊获救于被困20小时之后,此前已经有足以使她难于获救的指令存在,当这个指令发出时,救援的“黄金时间”是否已经过去,而且即使“黄金时间”已过,哪怕我们只能面对遇难者,现场清理是否需要一种人道和尊重的方式,这是更进一步的问题。
可以说,邵曳戎、小伊伊;指令、抗命;清理、救援,这些词语,词语后面的情节,构成了巨大的张力。这是人们深受感动并内心激越的背景。陈利浩之所以捐款,以及之所以采取“转发每次一元”的方式来设立捐款数额,都应当放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之下。他的捐款行为,不只是表达慈悲之心,而且还是要表达对指令和抗命的态度。陈利浩赞颂了邵曳戎的抗命选择,至于那个被抗的指令,他没有直接评论,然而所谓“尽在不言中”。如同很多人对“获救是一个奇迹”的态度一样,陈利浩的情感、判断呼之欲出。
如果陈利浩默默捐款,当然是可贵的。然而,陈利浩希望不仅实现一次慈善行为,而且将这次慈善演化为一次直接的社会传播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人们都得以知晓一次抗命才赢回了一条幼小生命,并且传播者都将通过转发微博对这一抗命行为表达意见。这是无可指责的,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是应该赞许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慈善本身就是基于情有所感,同时也是在情感上对有悖于人道的现象有所排拒和改变。慈善并非只是捐献,它首先是一种善恶判断,一个行善之人默默完成捐献,那可以说是对善的履行,如果他同时表达对不善、非善的厌恶,那也并不超出慈善的应有之义。
陈利浩是否通过微博转发而炒作自己,这种可能性自然不能完全排除。然而,即使我们不能正面推测陈利浩的动机,从客观效果来说,他的微博主要是使人们看到有人设立百万捐款,也要将一次基于生命价值的抗命行为得到彰扬。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陈利浩的微博行为看作一次特殊的公共传播事件。事情可以这样理解:陈利浩对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救援有需要表达的思考,他急于将这种表达加以完成,他希望这种表达能够为公众所知,然而他只有微博这样一种“自媒体”、“私媒体”,于是通过一定形式激励转发,使微博短时间内成为一个公共传播焦点,这样,他完成了一次公共表达。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为了将他认为值得传播的观念和价值传播出去,能够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应当承认,在这个传播事件中,陈利浩所传播的观念和价值是正确的,并且契合了民众的情感和判断。
我们还可以说,陈利浩通过自己的微博做了一次公益广告,公益广告的内容是赞赏一次拯救生命的抗命行为。如果没有生命得救,抗命必然面临严重后果,即使指令仍然荒谬重重。即使有生命得救,抗命仍然可能面临咎责。这能使我们思考指令何谓正当、服从是否无条件、违抗基于何种理由等等问题。这个公益广告毫不含糊地支持了生命至上的伦理。而“转发一次一元”相当于说人们对其微博的转发阅读则是对公益的捐献,陈利浩将公众的捐献转至受助者。
如上分析是说,哪怕你以为陈利浩的微博捐款是炒作,炒作的内容也主要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而非陈利浩个人的名声。而我坚持认为,在对生命拯救还是漠视、尊重还是侮谩之间表达态度,这不是慈善者要回避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对“抗命创造奇迹”的看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以生命为前提,抗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