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弃灰暗的新闻”                <span s

(2009-11-10 21:00:00)
标签:

杂谈

 

  记者节。报道说,云南昆明26家新闻媒体在这一天分别公开了承诺书,承诺内容之一为“坚决放弃暴力、血腥、低俗、灰暗的新闻”,其余15个州市设立分会场,共万名新闻工作者举行了宣誓仪式。
  26家新闻媒体都在“承诺”,还在同一天,这肯定不是“不约而同”,而是安排或者约定,而且,承诺虽是各自的,内容却似乎没有不同,颇似“一诺共表”,连“各表”都免了。
  这个记者节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按省委宣传部官员所说,“具有特殊意义”。宣誓“做责任媒体”,可以是防患于未然,那么就是说现在媒体都很负责,未来要更加负责;也可以是纠正既往,那么就是说现在媒体有不负责任的现象,今后要改正。
  云南媒体发承诺书,是针对哪一种情况,因而“具有特殊意义”,既然没有明告,我也不便猜测。我印象中,近两年云南的媒体热点不少,孟连事件、躲猫猫事件、少女卖淫案尤其引人注目,其中少女卖淫案已经被确定为当地媒体原发报道有重大失误。这些舆论热点事件,都不算“正面报道”,这是不是媒体同时而分别地发出承诺书的“特殊意义”之所在?
  记者节,未闻新闻工作的权益法律化有何动作,只听到念“决心书”的声音,大概是认为现在新闻报道的正当权益保障已经够了,权利滥用、不负责任才是突出问题吧。基于这种认识,宣誓自然就很在点。不过,概念还是应该规范一些。
 _sina_#8221_word__┝Α⒀取⒌退仔挛诺母拍睿荚缫盐耸熘市挛沤缫彩背L致坌挛胖械谋┝蜕槲侍狻_sina_#8220_word__灰暗的新闻”,这却是前所未闻的概念。什么意思呢,灰暗是指报道者的心理状态,指新闻在读者中引起的情绪,还是指新闻事实本身不光荣,也就是报道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个新概念的出现,一出来就大家都写到承诺书里面,颇似霸王硬上弓,非得接受不可了,这概念肯定不是信手而得,一定有着某种意图的。我正在思索,为什么在众所周知的暴力、血腥、低俗新闻之外,会有一个“灰暗的新闻”的说法。提出一个新闻学从无涉及、社会上从无使用的新概念,哪怕意图宜“深入领会”,至少还要给个解释。然而,灰暗的新闻是缺乏解释的,这是有意的含糊,还是无意的疏忽,是要让人留下模糊联想的空间,还是这个被认为必要的概念却无法给出定义?
  “让新闻更加温暖、更加阳光、更加有力量”,很好。不过,文字、图像所传达的信息,和信息所能产生的影响,关系还有些复杂。一个恶劣事件的报道,仍然可以体现温暖、阳光和力量,因为对恶的公开揭露,比隐恶能更加有效地给人慰藉,对社会产生信心。另外,信息解读还涉及到个人的习惯和倾向甚至一闪念。
  举一个例。国内媒体刚报道,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11月2日晚上在街头“英雄救美”,纪录片女导演弗兰妮·阿姆斯特朗在下班回家途中碰到一群十几岁的街头女混混。这时,一名戴着头盔的男子骑自行车路过。听到求助,他马上冲过去大喊:“你们在干什么!”女流氓们脚底抹油,丢掉铁棒调头就跑。鲍里斯骑车猛追。几分钟后,他回到弗兰妮身边,告诉她那群女流氓已经跑远了,并坚持把她安全送到家后才离去。
  这个新闻,是灰暗的呢,还是鲜亮的呢?说鲜亮吧,遇险有人救;说灰暗吧,治安不良,风气败坏,乃至十几岁的女孩会结伙作案,好像都不错。甚至同一事实,都可能产生鲜亮或光明的不同解读,市长骑车上下班还戴着头盔,这成什么样子?说鲜亮吧,市长是如此平民化如此像邻家老哥;说灰暗吧,这么大个领导,连个专车都没有,还遇上危险,安保没做到万无一失……我就不知道倘要“放弃灰暗的新闻”,这新闻该不该放弃。
  举的是国外的例子,其实也可以类推国内或一省之内。

                              2009/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