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祝贺胜利者,大概是赛场上的基本礼仪。开场哨一响,狼奔虎突;终场哨一吹,雷电尽收。雷电尽收,也不是一拍两散,各走各路,优胜者会庆贺胜利,参赛者要向他致贺,失利伤心的,英雄惜英雄,安慰他的不只是自己的队友。
女子体操全能比赛,美国的柳金、肖恩分获冠亚军,中国杨伊琳获得铜牌。这几名选手都没有出现明显失误,也就是经常说的“发挥了自己的水平”。水平发挥了,就没有什么遗憾。对手赛得更好,大家心服口服。
杨伊琳年纪很小,说话很大度,她说获得第三名,说明自己跟前面两位选手比还是有差距。这话,她是笑着说的。她的表现,让我想到1988年的熊倪。那年熊倪年仅14岁,10米跳台负于受伤后坚持赛完的洛加尼斯,场内场外,很多人认为冠军应该属于熊倪,熊倪回答电视采访时说,金牌属于洛加尼斯。
这当然不是熊倪和杨伊琳不看重冠军,而是他们身在局中,还能够欣然看待对手的成就,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了很大的胸襟。有一种说法是“体育是和平的战争”,这也许道出了竞技的激烈,但就精神上而言,实则偏颇。体育是潜能激发,挑战极限,是交流之道,友谊之桥,不是生死相博,不是相互希望对手“倒霉”,而是相互激励“你好我更好”。
在女子体操全能比赛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教练员为发挥出色的选手而鼓掌,向做得最好的运动员祝贺,这样的场景比比可见。不能说冠军无关国家荣誉,如果冠军真的只是运动员个人的事情,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无论哪个国家的媒体都在集中报道那些本国运动员有望收获奖牌的项目。只是不管怎样,人们对竞技的欣赏完全可以超越国界。
田径比赛即将展开,刘翔和罗伯斯谁赢,金牌是否一定就在他俩之间产生,谜底不日揭晓。媒体已经为刘翔和罗伯斯之间的竞争制造了不少的悬念。至于两个主角,我看到的仍然是英雄相惜。毫不掩饰胜利渴望的罗伯斯,为刘翔没有点主火炬而遗憾,表示想和刘翔做朋友。刘翔说到罗伯斯,“我挺看好他的”。
竞技天才之间,很容易看到这种基于同在最高峰的相互珍重,我所看到的唯一例外,大概就是泰森和霍利菲尔德比拳头,上场之前都发誓要把对方“打成肉饼”。
前两天看到新闻,科学家分析发现,运动员获胜后脑袋骄傲地后仰,胸部高挺,双臂张开,伸向空中,这是人类对成功的一种与生俱有的反应,因为先天失明的运动员也是如此。鉴于胜利感是一种很愉快的感受,大概追求胜利、避免失败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反应。
_sina_#8220_word__咽だɑ“你好我更好”之上,而不是相互期待“你倒霉”,这可能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发掘出来的一种人性美好,这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更快更高更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