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众不应是“假想敌”

(2007-07-12 12:58:00)
标签:

杂谈

  7月上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掘穿黄隧道,丹江口水库部分坝段加高到顶,媒体普遍报道的这些消息,寓含工程进展顺利的信息。在率先开工的东线,南水北调正在按年底通水的计划发展。只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遇到了一场渐趋激烈的争论。
  南水北调工程的规模超过长江三峡工程,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与三峡工程不一样的是,这一工程是近乎静悄悄地开始实施的。
  很多年来,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不仅是水利人的梦想,也几乎是全体中国人的梦境。当水利人的梦想、国人的梦境开始变现的时候,三峡工程经历过众所周知的几番论证,经过了全国人大的投票程序,尽管论证过程并不完善,各种意见毕竟获得了公开的表达。也许正因如此,三峡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始终有某种程度的高调和公开特质。
  工程规模超过三峡工程的南水北调,就没有这么多的程序了,它一直是一个梦,突然人们得知,这个梦已经在变成现实,东线和中线工程已经上马,通水的日子已经预定,而人们却不知道它是在哪一天开工。同样,人们也并不知道南水北调工程在什么时候经过了哪些论证,是否有反对意见,有哪些反对意见。南水北调的进程是低调的、非充分公开的。
  当三峡工程因为充分的论证、广为人知的辩论和全国人大投票通过,从而获得“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等意义的追加以后,南水北调工程悄然推进,使得三峡工程所获得的意义追加变得模糊。人们当然可以设想,如此重大的工程,实施之前定然同样有过周密的设计,工程可行性和综合影响一定经过了充分的论证。而人们并没有得到相关的材料来验证自己建立在基本信任之上的设想,也没有得到这一重大决策合乎科学化、民主化方向的解释性信息。这种状况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带上某种不应有的神秘,容易让民众产生被有意忽视之感,甚至使人联想到某种“民不可以虑始”的影迹。这一状况直到西线工程的争议得到一定程度的公开,才有了稍许改变。
  重大工程是如此专业,以至于公众对它很难有真正的理解。重大工程的建设之所以是重大的国家决策,在于它不只是一个是否有技术和资金去实现的问题,而且对安全、生态、社会、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长远影响。公众的各种疑虑需要在事先获得解释,公开争议和各种方案的比较是必要的,争取公众的同意是重要的。公众的同意不仅可以通过代议机关的授权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在心理上的认可使重大决策具备内在的合法性。为此,让各种方案和争议充分展现在公众面前,让专业内的各种意见和非专业性的各种疑问得到充分的表达,应当作为重大决策的一般步骤。
  迄今为止,许多重大工程都是基于一种诗人般的灵机一动,然后,各种专业知识分子开始论证它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最后重大工程变成了现实。众所周知,三峡工程肇始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梦想于“高峡出平湖”的宏大诗篇;南水北调源起于半个多世纪前宏伟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重大工程成功了,有的重大工程成为历史的包袱,例如为着“备战备荒”而产生的三线工程。而在地方,各种灵机一动的大型工程在未经充分公开论证情况下制造了更为常见的浪费和灾难。我们并不否认,每个人都有提出天才设想的可能,但与此同时也要承认,一个宏伟的梦想是否都是天才性的、天才性的设想是不是都应该和有可能实现的,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
  公众并非论证的主要参与者,但论证的通过本身并不意味着方案必须推行,论证通过只是方案成立的前提,而方案是否得以通过需要公众的同意。某种程度上,重大决策的论证是为着方案获得通过而向公众游说,它既要不同意见的充分表达,也需要回答公众的各种疑虑,哪怕这些疑虑看起来显得可笑。在一个现代社会里,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力不应该在天纵英明的个人手上,也不应该在掌握了知识的专业阶层手中,而在每一个如同你我一样过着寻常日子的公民手里。公众知情既是公民应有的法律权利,也是公众作为民主政治主体得以实现权力的条件。
  民众不是重大工程和决策的“假想敌”,而是重大工程和决策的利害相关人,同时是现代政治中的权力者。重大工程和决策秘而不宣地展开,体现着一种对民众充满疑虑的强力意志。一个走向文明的国家,必须向这种决策方式告别,哪怕它有再悠久的历史,哪怕它时常“创造奇迹”。
                                        2007-7-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湘行线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