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肉钢材”去往何方

(2007-05-27 12:48:00)
标签:

杂谈

  辽宁清河特殊钢公司那个倒泼下来的钢包,以及被融化的32条生命,就像是一年以前的故事。
  现在,那包钢水早已冷却成钢板,而舆论甚至比钢水冷却得更快。信息时代每天都在进行一场热点的新陈代谢,从重大死难中恢复过来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一张新的报纸。因此,从4月18日到今天,那32条生命至少已经被掩埋了近40层。“一天等于二十年”,在眼光被新闻带动得不得稍停的今天,已是事实。
  所以《南方周末》探访那块特殊的钢板,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探访结果是那块钢板已被铲成钢渣,堆放在料场,当钢厂改造完毕时,那块凝着血肉的钢板,或将成为开工时第一炉钢的“下脚料”。
  这当然不能不是一次考古。死亡总会有善后,而所谓善后,无非是赔偿到位,“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罢了。何况清河特殊钢厂事故“调查结束了,原因也都明白了,尸骨火化了,赔偿也到位了”,善后结束了,那块钢板并不在善后范围之内。
  那块钢板终究“是人家企业自己的权限”。我知道,这便是“物权”,神圣无比。至于那些死者,那些血肉已被融进钢水的人,生命已失,故而不再是人,当然也就谈不上“人权”。在这里,“人权”已被“物权”所融化,成为“物权”中的杂质。杂质是要清除的,作为一块钢,融化了人的血肉是不合格的,必须回炉再造,才能到市场上换成钱。
  人的善后到赔偿为止,“以绝后患”的整治不过是设备必须改造,制度必须健全。那个钢包、那包钢水、那块钢板、那堆钢渣,并不是善后的一部分,或者说,它与普通的废钢板钢渣没有区别,所以它应变成一块好钢。我知道这已是多年以来的做法,因为报道告诉我,“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今,钢水已致八十多人死亡。但没有人知道,这些浇铸过人的钢水的最终去向”。
  有多少人曾经为那32人争过得到安慰电的待遇,有多少人曾经由他们的死而焕发生命的哀伤与叹息,有多少人曾经因血肉之躯被钢水融化而悲愤莫名。但这只是瞬间发生的事,就像钢包的倾倒只是瞬间。而下一个瞬间又来了,又有新的事情在发生,所以那包钢水必然要被忘却,那些呼吁、叹息和悲愤也要迅速转化,“善后”越快,忘却越快,“善后”正是为着遗忘的到来,顺理成章地,那块钢板会怎样处置,早已不是问题。
  那块钢板,或者那堆钢渣可以是一块纪念碑,也可以是灾难博物馆的文物,没有什么比它更能警示人们,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在怎样付出血肉代价,在怎样以生命来维系生活的梦想,在怎样接受着不安全的和廉价的劳动,并由此支撑起一个关于“崛起”的宏大叙事。没有什么能够比那钢板钢渣更能代表生命在这个时代的真实位置,它的意义往往被埋在物体制造之中,甚至变成为物体的一部分,那是生命被物化的过程。
  但回头想想,我也不能不说,也许只有那块钢板回炉再造,才能更加本质地显示这个时代对待生命的态度。无人关心那块钢板,无人关心已经被“善后”的死亡,人们都在关注“物权”,而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这不是问题,人不过是物权的拥有者、体现者,生命不过是物权增值的工具。
  那些浇铸过人的钢水,最终去往何方,没有人知道,作为合格的钢,它无需与别的钢区别。时代的风尚是,要关心是否制造了合格的产品,至于人在制造过程中面临的生死问题,那不重要。据说,我们太落后了,还不能奢侈到关注生命的地步。这就是说,生命是可以忽略的,因此,“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2007-5-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行程记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