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地方两会到全国两会,民生都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来自全国两会的报道说,政府工作报告赢得了35次掌声,这些掌声大多给予了民生热点、难点话题,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房价、医改等,其中仅谈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就7次被掌声打断。
民生问题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应,可以说报告切中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害,也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民生之艰。今日所说的民生之艰,比起过去来算是“发展中的问题”,再怎么艰难,普遍吃不饱的时代是过去了,只是人们对生活幸福的感受,不会停留于以衣食是否充足为标准,“有吃有穿”也许是贫困时代的理想,今天却不足以成为幸福感的源泉。
不过,尽管两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被很多人赞赏,但我不能同意把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绝对化的看法。有代表说,“如果今后政府工作报告都像这样,都会是最高分,因为它集中反映了民生。”我想,政府固然要解决民生问题,但终究而言,政府工作能不能得高分,并不取决于是否集中反映民生,而取决于是否回应民众的要求。
民众的要求是自变量,政府工作是因变量,民众突出地要求解决何种问题,政府就应该去解决什么问题。集中解决民生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决定权在民众手中,政府工作并非只要“集中反映民生”就必然“会是最高分”,政府的最高分只能来自于“集中反映民众意愿”,而非某个固定的主题。
当然,一般状态下民众会更加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更加关心自己生活的改进,民生问题会是民众意愿的主要方面。但不能忽视的是,在特定的阶段,民众意愿也会集中于民生之外的问题。如果我们假定民生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最民众意愿最强烈的问题,那无异于说民众只是物质生活的追求者,只要个体的经济状况持续改善,他们就会心满意足。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民众由有自由发展的愿意的一个个个体所组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并不只是生活的改进可以替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权益都对人的发展产生基础性作用。当人们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还很困难时,解决民生问题会显得十分突出。当人们已经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时,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以及公共事务、政治发展都会有更高的要求。一定条件下,人们对经济之外的权益、生活改善之外的要求,甚至在较好生活条件尚未充分实现之时,也可能变得急迫,例如当法律秩序受到威胁时,人们的基本权利会受到普遍侵犯,此时民众就会要求获得秩序;当过度的管制限制了人的自由时,人们会要求解除限制。可以说,这些要求并不属于民生领域,却是民生得以不断改进的基本前提。
政府的合法性如何,根本上讲并不在于打天下坐天下,而在于是否经过了人民的授权;政府能否获得最高分,不在于持续提高生活水平,而在于是否能持续实现民众的各种要求,这就是“政府权力来源于民众的同意”的意思。民生生问题是重要的问题,但对于政府而言,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个先验性的存在,而是因应民众要求的结果。政府由民众设立,民众要求在先,政府工作在后,逻辑上说,政府自身没有特殊目的和利益,因此政府并不先验地假定什么才是民众所需要的、做了哪些事情民众就应当满足。政府工作的主题是民众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众有权永不满足,有权向政府提出各种可能的要求,而政府应当为不知满足的民众永无懈怠地服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