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导因于黎巴嫰真主党越境杀害关绑架以色列士兵的黎以冲突,再次显示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如果没有这场冲突,那么因为不断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所导致的以色列军队再度进入加沙地带也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总而言之,中东永远是一块热土,永远不愁有可做头条国际新闻的材料。
对这场冲突,我照例看到了很多分析,分析的对象基本是以色列为何要打,每一个步骤后面又有何意蕴。至于真主党,则只有报道,作战成果的报道,真主党抗以事迹的报道,纳斯鲁拉传奇经历的报道等等,分析基本是空白。这种区别,我也不知是因为分析起来有难言之隐,还是表现了对真主党的某种注意力上的歧视。
为什么真主党要越境袭击以色列,为什么一个参与议会的政党会拥有武装并在黎巴嫰南部形成事实上的“国中之国”,为什么黎巴嫰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政治现状,为什么这个党可以置国家于不顾而自行行动?这些原本都是可以也应该大分析特分析的。可是,很少有。以色列缘于士兵被绑的军事行动,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不成比例”,我想,国际舆论对真主党作为作战方的分析,也是“不成比例”的。
照我看来,以色列与真主党的冲突,和以色列在加沙所面临的冲突是十分相似的。
去年9月,以色列通过单边行动撤出加沙,宣布以色列与加沙的边界为国界,使加沙成为第一块独立的巴勒斯坦领土,哈马斯宣布这是武装反抗的成果,继而加沙成为火箭弹攻击的基地,在今年6月25日以色列士兵被杀被绑之后,以色列终于大动干戈,占领机场,关押80多名巴方官员。以色列的反应显然“不成比例”。
在黎巴嫰,以色列于2000年完全撤出,真主党并没有依联合国决议放下武装,同样宣布这是长期武装斗争的胜利,其武装在联合国眼皮底下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以色列和黎巴嫰政府的一块心病。直至此次越境袭击以色列,以色列同样大动干戈。
我想,中东冲突的总根源,并不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领土占领问题”。如果是领土占领问题,真主党就没有理由在以色列撤出黎巴嫰以后越境袭击;如果是领土占领问题,撤出加沙也会有利于局势的平静。
以色列面临的,其实是一个自立国以来就存在的民族积怨问题。这个积怨自1948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爆发,曾经导致数次中东战争,而又由于这些战争而形成了“领土占领问题”。而今天,领土占领问题不过是冲突中的一个说辞。
国际社会与中东有关各方都讲领土占领,但含义大不相同。国际社会要求以色列退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占领的土地,这就是说应当恢复1949年阿以战争后的控制线。在穆斯林世界,大多数人不会同意这种解释,那只是一条停火线,而非领土的边界。伊朗总统内贾德的说法很有代表性,那就是以色列不该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建国,它或者应当换个地方,或者应当被赶到地中海里去。今年7月11日,巴勒斯坦总理哈尼亚在《华盛顿邮报》撰文,称以色列是“一个据称‘合法’的国家”,“争端不仅在于加沙及约旦河西岸”,而是关乎“1948年的核心问题,1967年只是其次”。
可以说,以色列面对的不是巴勒斯坦和巴勒斯坦人,而是穆斯林世界。巴勒斯坦的问题,也是整个穆斯林世界的问题。真主党袭击以色列,其出发点不是黎巴嫰,而是穆斯林。尽管穆斯林世界也是矛盾重重,但在以色列问题上,还是有一个基本的“政治正确性”的。这种基本的“政治正确性”含盖了从恐怖组织、武装分子、激进派领导人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谱系,温和派力量很难有所作为。对这种处境,以色列当然是有充分自警的,它往往采取“不成比例”的应对,原因在于深入骨髓的存亡意识。
以色列需要的是承认,这可以从埃以关系、约以关系得到证明。在获得这两个国家的外交承认和和平承诺以后,以色列归还了1967年及以后的战争中占领的埃及和约旦领土。以土地换和平的中东和平方案,也是基于这种构思。和平进程一次次被打破,问题在于一方有着“土地换不回和平”的生存权之虑,一方有着“1948年(也就是联合国批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是核心问题”的远大目标。
对于一方来说,每一次对挑衅的还击,都被视为绝不可示弱的生存权之战;对另一方来说,每一次行动都是为着解决“1948年的核心问题”的一次圣战。中东就此笼罩在“不成比例”的生存权之战对不计手段的圣战之下。也许你仍然可以说这是占领土地问题,但如果只有以色列从巴勒斯坦走开才算占领的结束,那么冲突将永远不可能停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