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者的江湖

(2006-08-04 15:28:00)
标签:

杂谈

    经常听各种机构的工作研讨会,总会看到官员旁边围坐几个学者,令人感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局面蔚然已成。不过,这样的场合学者往往并不研讨工作,而多是去奉送“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一种值得普遍推广的模式”之类的高度评价。
    见还不多、识还不广时,听到这样的话,我会寻找会议的横幅,以确认是不是走到成果鉴定会上去了。后来“工作研讨会”听多了,见多识广了,才知道这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好像没有一圈人在学者的赞颂中频频颔首,就不成个工作研讨会似的,正如牙膏如果不到电视上让“全国牙防组”来“我认可”,也不像一支牙膏。
    有一次,在这样的会上见到一位做了教授的同学,听他奉送完热忱的赞语,我私下问,你说的可以当真吗,他说,其实也不太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但既然来了,总得说几句吧,说不中听的,人家请你来做什么,说自己不了解吧,也不礼貌。我向他打了一拱,赞道:你考虑真周全。
    你已经知道,在下与那位做了教授的同学并无差异,都在依照“不得罪人”的原则装饰双方的脸面。我想,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从最轻量级的程度上讲,大概就是像我这样,知道某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以后,赞他一句“考虑周全”,而不是说“没有人强迫你应邀出席,没有人强迫你出席以后要说话,没有人强迫你来做赞语推广家”。
    我相信,有的人看了上面的故事会说,“这样的事情真是没有犯在我手里,要是让我碰到,定会当面痛斥其堕落无耻”。我当然仰慕其正大,但同时也会猜测在自己的“江湖”里,有多少人能放下“老夫必唾其面”的大话,而不是像崔健所唱的那样“真话、假话、废话都他妈得说着”,你如果一定要实行“唾面主义”,又是否能够在江湖里“混下去”。
    现在,当人们说到江湖的时候,并不是指范仲淹说的那个与庙堂相对的江湖,也不是《现代汉语词典》中言不及义地注释成“四方各地”的江湖,而是香港电影所描述的那种无所不在的、有着各种不言自明的规矩的“江湖”,它是一个又一个“圈子”,圈子利益的存在,决定“江湖”的态度与行为,而江湖的正义仅仅意味着干爹干儿的辈份待遇或者把兄弟的情份。而且现代江湖的拜把子,如同丧礼一样“从简”,只要“感情深”,甚至“一口闷”过一回酒,也可以是拜把子关系的开始。
    我看到过一组文章,直指武汉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在其专著及论文大量抄袭他人成果,教授的文章与著作、被抄的文章与著作,一一对照,都放在网上。几个月过去,关于这件事情,我没有听到任何说法,被指抄袭的当事人没有回话,所涉及到的学校——我的母校没有任何表示,社会学界也没见到有哪个人物站出来说点什么,只有指证抄袭的文章吸引一些读者嬉笑怒骂。
    这是一个可资证明学术界事实上处于“江湖”状态的例子。嬉笑怒骂的读者,都是些什么人,没有人知道,指证抄袭的人是谁,虽有署名,但其实也是隐身人,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谁。而所有可以使人知道是谁的那些人,都对此保持了江湖性的沉默。按照学术规则,这件事情应当搞清楚,然后有态度,但现在,学术、学术界与学术规则都在哪里呢?他们统统缺席了,这就是“江湖”规则。对于被指认抄袭的教授来说,他的“江湖”就是他所处的学校和他所在的社会学界。在他的“江湖”里,大家都装作指认抄袭的事情没有发生过,因此不会有对是否抄袭的确证,也不会有谴责或者声援。据说,“江湖”里私下都对这件事有议论,但谁也不会站出来,因为“大家都是熟人,还要在一起混的”。
    江湖永远要铲除败类,但江湖眼里的败类只指损害了江湖利益的人,当大家都在瓜分重利的时候,谁败坏了“闷声发财”的局面,谁就是江湖的败类。这些年,高校收费高昂,一直为社会所诟病,但你不会听到来自高等教育界的声音,没有一所学校、一个高等教育机构来告诉你这种收费是怎样的不合理,甚至不会有一个来自高校的学者指斥这种宰人不息的做法。这些年,科研经费的蛋糕越来越大,研究活动已越来越被“科研经费争取运动”所取代,你基本不会听到大学与研究机构对“争抢课题费”现象的抨击。学术界里固然也有恩怨,但在高收费和“抢课题”等共同利益上,这江湖还是自成一统。
    也许,社会正变得污浊,学术界演变成江湖只是顺流而下罢了。但我并不因此而释然。如水就形、顺流而下,还要有个学术界做什么呢?“学术”总是与知识、真理、纯净、神圣联系在一起的,学者总是与求知、直言、良心、责任挂钩的。当然这可能是误区,但这“误区”也正是学者们打造出来的,既然你如水就形,并不会坚持什么,也没有自我净化的愿望与能力,又为何孜孜不倦地给自己打造金身?
    一面打造金身以受供奉,一面顺流而下身心释然;一边得装神弄鬼的好处,一边得装聋作哑的好处;既在圣殿里配享,又有江湖的写意;既要求并接受“尊重”,又早已为不值得尊重的混事备好了宽解之词。天下爽快事,有超过“做学者”的吗?
                                                   2005.6.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