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政部算不好公款消费账

(2006-04-20 21:40:00)
标签:

杂谈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3月13日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称公款消费达到9000亿元。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最近接受记者采访,说公款消费略高于1200亿元,远没有达到9000亿元的水平。
  两个说法,相差真是不能以道里计。在中国,算账好像就该是一个难事,例如中国的官民比有多少,有人说26个人负担一个由财政负担工资的人,但有人说全国公务员才650多万,是198个人养一个官,比美国94个人就养一个官好多了。
  竹教授与财政部预算司的数字,我说不上谁的更准一些。从数据来源看,竹教授用的是《同舟共进》杂志、《参考消息》、《学习时报》等出版物,财政部用的是政府决算表,应该是后者更令人信服。不过,既然“公款消费”并非财政部门编制预算中的概念,那么财政部预算司的算法是否就很可靠,也是一个问题。
  例如,财政部预算司的数据,2004年末全国共有各种公车180万辆,全年支出包括交通费、购置费、司机工资共1000亿元。这个数字就不无疑问,每车还不到0.56万元费用,直观上就有问题。一般人养一辆私车,各种费用(还没有司机工资一说)也不止这个数吧。前些时看过报道,说公车耗油年均2.3吨,这就要7千多元,当然,你可以说公车用油量太夸张,但要说把购车费、用车费、修车费、司机工资加起来,一辆公车一年只花5千多块钱,你把我的头打傻了,我也不能相信的。
  何况预算司的“各种公车180万辆”,不过是行政事业单位里的公车,国有企业里的公车呢,行政事业单位从各种渠道“借用”的公车呢,行政事业单位不通过财政“自筹经费”购置的公车呢,账不在财政预决算中体现,用的钱可能也不在财政列支,但其费用在百姓眼里就不是“公款”吗?
  对公车来说,排量不能不讲究一个大字,用油不能不讲究一个多字,修理不能不讲究一个勤字,这些都是钱。既然油每年都用一两吨,跑的路也不会少,每跑到一个地方,吃喝招待也不能不到堂,拉动的都是“相关消费”。公车跑得多,当然修理费也得多。当然,有人会说,用油多,不见得都跑了路啊,可能油被人偷偷放走了,车并没有跑多远;那我可以说,既然油可以被偷跑,换胎也未必就是换了胎,修理也未必就是修了理,反正有发票去兑现钱就可以了。
  事实上,人们关注公款消费问题,并不是关心它是否由财政部门出钱,而是关心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社会的负担、腐败的温床。财政部门的钱袋子看得紧不紧,是一个问题,我甚至宁愿财政部门的手紧得不能再紧了,但谁又能说,公款消费只有向财政报账这一个办法弄钱?财政部的数据,不过是公款消费上单一路径的统计,这一统计能够占到事实上公款消费的百分之几,谁说得清?就算财政报账,就足以相信吗,既然现在GDP这样的“好数字”往往被虚报,谁又能保证公款吃喝这样的“坏数字”不像事故情况一样被瞒报呢?
  给公款消费算账,是财政部门力所不逮的一件事情。在今日中国,哪个部门能够算得清公款消费的账来,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算得清楚。正如前些年人们谈论中国的灰色经济,到底有多大规模,没有人说得清。公款消费也处在“灰色地带”,正当渠道的、不正当渠道的、有预算的、没预算的、出自下属单位的、出自小金库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单单一个财政部门,何足以为公款消费论斤两?
  无论公款消费从哪个途径报账,消耗的都是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公款,当然只可能“取之于民”。公款消费的钱从何而来可以“灰色”,但最终总是社会大众为之买单,这一点也不灰色。公款消费有多少,账我没法算去,但怎样的算法不牢靠,我还是晓得的。
                                             2006-4-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批评栏之二
后一篇:何谓“正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