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名人字到文人字——莫言书法近作读后

(2021-04-21 10:36:45)
标签:

文化

收藏

从名人字到文人字

——莫言书法近作读后

张瑞田

 

2019年秋天,莫言访问日本,回国后,写了两首七古长诗,其一《东瀛长歌行》,其二《鲸海红叶歌》,描绘了作家一段特殊的旅程,寄托了忧时济世的心绪,语言沉郁激越,声色交融,波澜起伏,那些俗语新词,清新爽秀,寓目难忘。

莫言以行草书书录了《东瀛长歌行》,140行的长诗,一字字、一句句写到纸上,另外的美学韵致清晰可感。

对于莫言的书法,我不陌生。我关注当代作家书法久矣,莫言的书法道路一直在我们的视线以内,我希翼他的毛笔书写带给我们新的人生启示和艺术愉悦。于是,我就像痴迷他的文章一样,看着他的字迹如何腾跃、聚散,演变成新的文化审美。

数年前,我曾就莫言的书法写道,莫言有广泛的艺术趣味,于书法,他是一位热情的欣赏者,也是一位勤奋的创作者。迩来,莫言墨迹,频见于多家报刊和书法展览,并被人们称为文人书家的代表人物。《文艺报·新作品》中的“团结湖”栏目,由莫言书写,三个疏朗、生动的行书,维系着书写者丰富的心灵,体现了一位作家对毛笔书写的厚意深情。沈阳地铁“工业展览馆站”,由莫言题写。六个朴实、厚重的行书,凸显于工业展览馆站的走廊,“莫言题”三个字醒目而结实。沈阳邀请莫言题写地铁站名时,莫言还没有“诺贝尔奖”效应,选择莫言,是选择他对书法的敬意与热爱。莫言的书法属于书法审美的另一条途径,即,营造趣味性的同时,更多考虑的是一位作家当下的心情和感受。换一句话说,莫言的书法写的是经历和人格。

莫言书法的影响更为广泛了,我对他的书法的概括,也有了修正的必要。他从最初的趣味性营造,开始向法度靠近,他不满足名人书法的定义,而是以超乎寻常的努力,改变自己书写的惯性,向传统书法的纵深处挺进,他的楷书、行书、草书,已经与几年前的书写拉开了距离。这种变化有目可睹。

2018年秋天举办的《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到“两块砖墨讯”,莫言书法有了新的转型。莫言诗曰:抛砖自然为引玉,创新且莫逾法度。莫言开始收敛自己的笔墨形态,去传统碑帖中找灵感,与专业书法家交流,实现了新的突破。人望颇高的“两块砖墨讯”的另外一个主人王振,是书法家,“墨讯”记录了两个人切磋书法的过程。这一点,莫言讲得更直白,他在“两块砖墨讯”的创刊号上写道:“我和王振深感艺术之魅力,书法之有用,遂商定申请一公号,名‘两块砖墨讯’,以此为平台与书友文朋通声气。”莫言文学创作经验丰富,他知道,每一门艺术样式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需要尊重规律,“戴着镣铐跳舞”,在局限中求得解放。“高山流水觅知音,嘤其鸣兮求友声。独语也望有人听,学艺更盼能沟通”,他向传统书法的艺术领地出发了。正是因为对书法艺术充满了敬意,莫言写字,有了新的尺度和规范。他在《东瀛长歌行》中坦言:“关注天下书法事,频与墨友通声气。愿把吾等涂鸦字,贴上此号求点批。敢讲真话示天下,被人误解亦不怕。有人批评能进步,骂声如肥催大树。国学浩瀚如海洋,书法万变随造化。穷我毕生微薄力,祈盼老树发新枝。”莫言敢于自嘲,其实自嘲是中国文人最大的自信;莫言笑对批评,他及时吸纳不同意见中的积极力量;莫言真诚,缘于生命深处的书法之爱,是他对民族文化的尊崇。因此,他的毛笔书写开始从“名人字”向“文人字”转变了,那根富有生命温度的线条特别清晰,一笔一划,透露出莫言写字的文化智慧,描绘了另外一个世界。我相信,这样走下去,莫言书法会有新的景象。

莫言书录《东瀛长歌行》,是对传统书法的还原。唐代张怀瓘曾说:“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

先文后墨,是书法创作的根本。我多次谈到,书法是综合艺术,它与文学、宗教、祭祀、雕刻、篆刻和书写者的生命情感构成了一个整体,仅仅从一个角度理解书法,一定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当代书法的书写与文辞发生了历史性的断裂,一味强调书法的视觉化功能,甚至对书写文辞的精神内涵视为不见,或者说难以把握,自然导致当代书法艺术价值的降低。文辞是书法基石,不能确定“基石”的位置和价值,此后的工作不管有多么精致,也是飘摇的,危机无时不在。

莫言《东瀛长歌行》书法长卷,文墨兼优,即是一首有思想内涵、人生况味的七古长诗,也是一件有生命激情、笔墨浑然的书法作品。 第一,诗歌与笔墨有了合理的结合,是“文章发挥,书道尚矣”的客观体现。《东瀛长歌行》承继《诗经》的写实传统,淋漓酣畅地抒发了济世爱国之情怀,风情骨峻,意趣悠远,是一首“慷慨以任气”的感兴诗。莫言书写自己的诗作,心理准备充足,诗句中的冷热、轻重、大小,成为他书写过程中的情绪导向,因此,这件书法长卷,音乐般的节奏特别分明。古人倡导“先文而后墨”,莫言以当代著名作家的身份和执着追求书法艺术的人,完整展现了中国古代书论所要求和推崇的书法创作过程。第二,莫言戮力于书法的研读和临习,他说:“我是希望通过书写,唤起大家对写字的热情。尽管我们写的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但大家都来写,我们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最集中也体现在对汉字的书写上。”

“写字的热情”源自于莫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由于社会转型,白话文成为普遍使用的语言,又加上硬笔书写工具的广泛使用和计算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普及,中国人“写字的热情”大幅度下降了。莫言一代人,是在大饥荒和文革动乱中成长起来了,那个年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在厚今薄古的政治鼓噪中,传统文学、书法、绘画,以及建筑、碑刻等,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当我们看到历史文化的真相,怀想先贤秉笔习书的场景,无不怦然心动。莫言是其中之一。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最集中也体现在对汉字的书写上”。他不否定“我们写的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但大家都来写”,自然会有新的景象。显然,莫言的书学观念是正确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当代书法的“去文学化”,一直让我焦虑。书法是阅读的艺术,从手札、文稿,到摩崖、碑刻,文字承载的内容,应该是书法最初的光辉。书法进入展览时代,从思想教化,到精神审美,书法的文化结构出现变化,书法的功能性、实用性、精神性,被欣赏性、礼仪性、功利性取代。紧随时代的现实抉择,又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是书法家文化形象的变化,以往的文人群体退出历史舞台,知文知书、先文后书的文化生态被颠覆,当代书法家可以不是文人,甚至可以是半文盲。于是我们看到了可怕的现象,鼓噪书法家不读书,认为书法作品的成功与否与文辞没有关系。更有甚者宣称写错字、白字的书法作品,依然是优秀的书法作品。显然,当代书法不在意文辞的深浅与对错了,所谓书法就是一个人用毛笔书写的字迹,而不是字的墨韵之“意”和文辞之“境”,至此,我们看到了中国书法的危机。

对于书法的当下处境,我们无能为力。竞技书法或者说展厅书法,的确是当代书法的主流,但不是书法艺术的主流。由文人主导和建立的知文崇文的书法创作生态,会改变当下书法创作的格局,它的在场和干预,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加深当代书法创作的文化内涵与人格魅力。莫言的书法长卷《东瀛长歌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一道耀眼的光芒。

经过长时间的读帖、临习实践,莫言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在他的另外一首长诗《鲸海红叶歌》中读到四句涉及书法的诗句——“中华文化之要义,数来数去数写字。捻指转腕毛参差,裹锋铺毫两由之”,前两句是他对书法的认知,后两句是他书法实践的形象体现。我对后两句诗有特殊的体会,我感受到莫言对书法痴迷,对书法技术要素的重视,以及他“继承传统莫推诿,重任在肩舍我谁”的文化理想。写字,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克服局限,实现超越。莫言以其对书法艺术独有的直觉和长时间的书写经验,意识到回归的必要,回归传统,回归书法艺术的内涵,回归文人的心态。他寻找“捻指转腕”的特殊感觉,他破译裹锋与铺毫的不同笔法,他研究草书的符号特点,体会书法大开大阖、欹正相生的用笔规律,开创一条有传统依据、有形质美感,有个性特征,有人生趣味,有美学思考的书法创作之路。

作为书法作品的《东瀛长歌行》,笔法的丰富性一目了然。行笔爽利,腾荡纵逸之气,起伏跌宕,易见形质之美;牵丝映带,有神来之韵,不饰雕琢,洋溢筋骨之强。莫言将诗歌与书法置于同一个艺术维度,以语言艺术的生命体验和书法艺术的抽象表达,再塑“诗书”传统,陶铸自身性情,成为当代文人书法的表率。这也是《东瀛长歌行》从“名人字”的窠臼里化蛹成蝶的具体体现。《东瀛长歌行》笔歌墨舞,气韵贯通,准确的字法和节奏分明的章法,透露出创作者的精妙构思。每行有七字、八字、十字不等,恰到好处的字数,可以让作者在行距的轴心线随着诗意和情绪进行自由摆动,偶然出现的长笔画,增加了灵动感,调剂了视觉空间,或是安静陈述,或是墨法变化,让读者或观众得到了各自的欣赏需求。《东瀛长歌行》的跋语书卷气氤氲可感。相对而言,这是一段长跋,如同一通陈情叙事的手札,即兴而书,顺势而为的字词搭接更为灵活、自然,书写内敛,风骨凌厉,枯质润涩,可以独立存在,也是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书法作品。

书法是让人观赏的,也是让人阅读的,莫言的《东瀛长歌行》兼具二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