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三序四的书勿读
(2016-08-20 08:26:17)
曾写《序言的堕落》一文,批评了序言的阿臾之风。此文也是关于序言的,只是角度转换,所谈的是求序者的心态。
经常收到作家、书法家们的赠书,当然珍惜,尤其是签名相送的书,不仅可以证明彼此的友朋关系,还具有收藏价值,视为拱璧,合符情理。
买书、收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收藏,或者说,阅读第一,收藏次之。每每得到赠书,都会认真翻阅,有价值的书认真读,平凡之作一目十行,总之,到我手上的书,是不会寂寞的。
看书,也愿意看序言。喜欢写随笔的人,对日记啦、尺牍啦、序言啦有别样的兴趣,似乎这样的文字中,藏着许多人生的密码。曾与作家朋友聊天,许多人看书,不看序言,他们认为序言的广告成分大,拒绝被其控制,一本书的真实价值就在书中,序言是“画蛇添足”。 我不这样看,我觉得写序的人有分量,看问题有深度,说出来的话字响调圆。有时,我先看序言再看书,有时是看完书再去看序言,目的明确,看看写序人对此书的理解与我对此书的理解究竟有哪些不同。
近几年对序言不那么热衷了,为什么呢?一是好的序言不多,二是一本书的序言太多。一般情况下是一书一序,后来看见一书两序,再后来看见一书三序、四序。至此,我对序言哑言。
序四,序了什么。
顾炎武说“书不当两序”,我觉得有一点苛责。顾炎武时代能有多少书问世,又有几个人写序。今天是信息时代,图书出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与顾炎武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需要广泛市场支撑的图书,有两个序,尤其是论点相异的两个序不该大惊小怪。可是,“两序”过后,又见三序、四序,我懵了,尤其是这些序不仅没有不同的论点,均是欢呼之声,谀美之词甜甜蜜蜜。
为此思忖,得出的结果是,序二、序三、序四的出现,不是写序人有瘾,而在于求序人贪大求多。序言的用途何在?首先是权威者的看法,权威者的推介。另外,作者与写序者具有特殊关系,写序者基本上是作者尊敬的师长或朋友,他们的言语有分量。也许顾炎武“书不当两序”的告诫成为著书人的座右铭,我们看到的书,基本上是一书一序,见到两序的情况很少很少。
序三序四的,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们注重作者的版税收入,看重出版者的利益,自然会强调图书发行量。让一本书畅销,需要营销手段,因此,我们常常在书的封腰上看到大人物的推介语,在书中也会看到具有商业价值的序言,一序不够,便序三、序四了。这时候,序言讲述书的宗旨的功能发生变化,遗憾堕落成广告语词,夸张、诡异,跟着市场逻辑跑了。序三序四,也是作者虚荣心使然。这一点,书法家们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显示自己人脉广阔,与各路大师有交情,便不厌其烦地请人作序,甚至不惜重酬。书法家也需要开拓市场,求序之举,也是求广告文本之行,目的是提升自己作品的价格。
往往是序一序二讲了一点与书有关的话,到了序三序四,就有变化了。王顾左右而言它,言不由衷,似是而非,看似与书有关,细看与书又没关。序三序四,不谈书,却愿意谈作者,对作者的才华德行予以积极评价,甚至还有上溯几代人,讲血缘,说家史。这时候我们明白了,与我们这个膨胀的时代一样,序言注水了,书也注水了。
于是,在日记写了一行字:有序三序四的书勿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