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是张瑞图
(2015-04-17 17:32:39)
标签:
佛学家谱张瑞图烟斗腮帮子 |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巧合,近几年经常与“名门之后”相遇。不管是书法集、诗集中作者简历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还是被人介绍或自我坦白,孔孟后人、王谢传人,颜真卿、李商隐、苏东坡、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几代、十几代、数十代嫡孙,都会趾高气扬地出现在不同的场合,谈家事,谈事功、谈收藏,让我这个五辈子的贫下中农大开眼界。
果真有名人的派头,穿长衫,留长发,手夹雪茄,嘴叼烟斗,口若悬河,满腹经纶,高大上,更是与众不同。一次与天津某“名人之后”偶遇,见他手端烟斗的架势老时尚了,就冒昧地问,听韩寒说,他抽烟斗,抽得腮帮子疼,不知阁下抽烟斗,腮帮子疼不?名人见多识广,哈哈一笑,说,韩寒是暴发户,刚抽烟斗,腮帮子肯定疼。言外之意,抽烟斗也需要功夫,抽了几代,遗传因子活跃,腮帮子也就不疼了。
与“名人之后”的屡屡相遇,也许是盛世的象征。想一想,现在强调功德,看重官职,讲究血统,推崇消费,有来头的人,也就是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人,自然有雄厚的财力和家世背景,与历史深处的名门望族有着或浅或深的联系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可是,我还是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即使我们吃饱了几顿饭,也不至于有这么多的名人出现在我的面前。过去讲门当户对,我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想都不敢想,与“名人之后”见面竟然是这么简单。
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久了,也就习惯了,甚至也恍惚,我与张瑞图有没有理论性的关联?
读书是去除烦恼的方式,读杂书,获取宽窄长短不同的信息也有快感。阅读中,一个叫袁铉的人进入视线,此人在万历年间寓居苏州,为脱贫乍富或谋取一官半职的人编造家谱,像写小说似的,虚构辉煌的家族史,确定王侯将相为先人,历代的封谥诰敕以移花接木的手段赓续,有鼻子有眼睛,足以乱假成真。编造假家谱,毕竟是见不得人的勾当,苏州有良知的士绅联名控告,因造假行为无法定刑,只好将袁铉赶出苏州了事。
同今天的造假相比难分伯仲,法律有时也无能为力。明代的事情许多也是今天的事情,对比、衡量再三,总是觉得滑稽。明末松江人李延昰写了一本《南吴旧话录》,其中记录了在苏州开业的赝谱专卖店,经营者业务老道,按百家姓编制,“姓各一谱,谱各分支”,始祖有皇亲国戚、显宦达人,消费者附认任何一支,经营者即刻在相应的家谱上填上祖辈的姓名,画像题赞应有尽有。如果觉得购买的家谱偏新,经营者还会使用不同的材质,使用不同的手段,让一本新家谱变成老家谱。
中国人不喜欢“锦衣夜行”,如果说,这不涉及中国文化,也是一种民族心理。对煊赫的假家谱的青睐,终归还是对权贵的向往,对“出人头地”文化的顶礼膜拜。如果说,这种价值取向属于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是因物质财富的缺乏与个人选择的单一,导致的时代与社会的局限,那么,我们在今天依然保存对假家谱的幻想,甚至也去网上赝谱专卖店网购一册,就值得深刻反思和反省了。
不过,反思与反省也难解决现实问题。我自诩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一次去山西旅行,餐桌上有人问我的籍贯,我脱口而出:福建,我哥是张瑞图。大家惊诧,疑惑不解:张瑞图不是明代人吗?我答,现在实行穿越,为了攀富结贵,就允许我穿越一次吧,时髦。
大笑,算是饭局的沸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