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黎明中先生,您在哪里

(2014-03-09 22:34:24)
标签:

在哪里

成了

从中

转折点

张怀瓘

http://s16/mw690/001PMRktzy6HbfO4pYz6f&690
黎明中与朋友在他的书法个展展厅
http://s9/mw690/001PMRktzy6HbfOUVOUf8&690
黎明中先生
http://s11/mw690/001PMRktzy6HbfPCgKmda&690
我与黎明中先生
http://s12/mw690/001PMRktzy6HbfSMjNN9b&690
自左至右为薛元明、左三黎明中、张瑞田、张波
   

 

     马航370航班失联,乘客名单赫然出现黎明中,心头一震。黎明中,原江西省委副秘书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家、书法家,是一位儒雅、英俊的兄长和朋友。与此同时,与薛元明、杜大伟、朱中原、李金豹、李廷华等朋友通电话,大家的心情沉重无比,希望黎明中依旧笑容可掬地回到我们的身边。我是在2011年认识黎明中的,当时看到他的《我对首次个展的忏悔》一文,觉得道出了一位领导干部研习书法的矛盾心理,便写了《必要的忏悔》一文,刊于《书法报》“瑞田观点”栏目。

此后,与黎明中先生有了交往,2012年春节,他到北京,我们还在一起吃饭,谈文论书,十分愉快。这一年的年末,他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我与书法评论界的几位好朋友一同往前祝贺,在上海度过了难忘的两天。2013年夏天,应黎明中邀请,我们一同到中国教育电视台参与一个谈话节目,主题是当代书法教育。黎明中条理清楚,谈得中肯,很受启发。也是这一年,我所主持的《中国书画报》“书法论坛”,向黎明中约稿,他很快写了《书法不是孙猴子》,文笔畅快,文风幽默,文章发表后,得到读者好评。今年,黎明中文兴大发,在《书法报》和《书法导报》不断发表文章,尤其是关于书法教育的文章,观点明确,材料丰富,有可读性。

不知道黎明中先生去马来西亚了,更想不到他成了马航370航班的失联乘客。黎明中先生,希望您能听到,您的几位朋友正为您祈祷呢,我们希望您平安回来,希望看您写字,看您文章。

 

 

 

必要的忏悔

 

不久前,读到黎明中先生的一篇文章《我对首次个展的忏悔》,黎明中回顾了自己书法创作的历程,反思了自己在书法道路上跋涉的得失,清理了心灵的尘垢,读后,眼睛为之一亮。

我不认识黎明中先生,看他的文章,知道他曾担任过一定的领导职务,因热爱书法,举办过两次书法个展。恰是这两次书法个展,让他感受到一己的悲欢,生命的不安。

不妨看看黎明中的肺腑之言——

“这些年来,忏悔之心如铅,检讨之语在喉,非吐不快,不吐就不能使不安之心得以缓解,不吐就不能向神圣的艺术作出交待,不吐就不能对关爱我的读者观众表示歉疚之意。所以,我不能不采取公开的形式,吐出我心中的忏悔:

我忏悔,忏悔我书法作品的不伦不类;忏悔我对艺术事业的不真不诚;忏悔我对读者观众的不恭不敬;忏悔我对展览动机的不纯不正;忏悔我对世道事理的不明不白;忏悔我对自己评估的不适不当;忏悔我对书学理解的不深不透;忏悔我学养功底的不深不厚;忏悔我所追求目标的不高不远。……”

在对自己不断的诘问时,黎明中告诫自己——

一要自知之明,不要自以为是。                                    

二要动机纯正,不要追求虚名。

三要把握自身,不要自视优越。

四要兼听则明,不要爱听恭维。

五要本事立身,不要凭借关系。

对于第三点,黎明中对自我的检讨异常深刻——

“我是公务员出身的习书者,本应更加踏踏实实,勤学苦练,打好基础,夯实功底。可我却以‘一官半职’在身,自视比他人优越,心想我‘官’都当了、‘领导’都做了,当个‘书法家’算什么!正是这种思想作怪,才不怕现丑地跑到京城去搞个展。”

在热闹的书法界,不难看到黎明中这样的人,有一官半职,有一点才华,有些许理想。于是,他们才敢于大摇大摆地自诩自己的书艺技压群芳,自己的书法如何高明,自己的历史地位无法撼动。史无前例的官本位时代,社会资源垄断在少数人的手里,社会公正就会受到影响。在小小的书法界,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局面,平民书法家的市场小之又小,他们在“大人物”的卵翼下求生存,痛楚而艰难。在北京等地频繁举办的书法个展,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没有钱搞个展,也没有钱印作品集,即使参加全国展,还有掏评审费。应验了斯特林堡在剧本《朱莉小姐》的一句台词:人真可怜。

今天,我欣慰地听到了黎明中的忏悔。在我看来,忏悔的价值远远大于他的两次书法个展。充斥着庸俗社会学的书法个展,一定能够得到足够的喝彩,但是,那是应景的喝彩,是掺杂了复杂社会因素和人情因素的喝彩,可信度极低。

黎明中认识到这一点,当他的心智开启,人本主义思想渐趋苏醒时,他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局限和自己的局限。因此,我说,黎明中的忏悔是及时的,是有思想高度的。

我们需要忏悔。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分析自己灵性生活的过程,从幼年到少年,直至成年,他把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进行彻底的解剖。没有隐晦,没有做作,没有扬善隐恶,他以巨大的宗教情怀,敞开自己的内心。

文革之后的巴金在《随想录》中忏悔,周扬晚年也在忏悔,他们以对历史和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灵魂中的“恶”置于大庭广众之中,任人剖析、批判。这是伟大人格的体现,是人类超越自我的行为,是当代中国或缺的精神品质。

如果说,作为官员书法家的黎明中,其两次个展,得益于职务的社会作用,那么,在我看来,他的忏悔,则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敢于反思自己的人,一个把艺术看得纯粹和圣洁的人,对自己的自纠,对自己的审视。也许,他会以此为转折点,走向清洁的明天。

 

 

 

书法不是孙猴子

黎明中
  书法的确需要变化创新,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五体书法即是活生生的事实。可这种变化创新却是经历了现有中华文明史的一多半时间啊!这说明,第一,书法的变化创新并不是个新概念,从籀文到小篆,到汉隶,到草、行、楷诸体,都是由一代又一代书法家承上启下、接前续后精心创作的结果(创作也包含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叫创作)。第二,书法的变化发展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绝不是孙猴子,说变就变,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
  这本是个常识问题,可邪乎的是,有人硬要不甘寂寞,撑起创新的旗号,不停地叫喊创新创新,似乎书法到了危亡的时刻。在这些人那里,不创新则罢,一创新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怪象:要么把书法打扮得花里胡哨,像歌舞厅涂脂抹粉的娇艳女子,使书法倒退成装饰工艺;要么把书法当杂技耍,使书法变成江湖艺术;要么泼墨成形,胡乱涂写,将艺术形式和内涵极为丰富的汉字书体写成肢残体缺、柴火乱架、怪异丑陋、上天入地、面目全非、无人能识的残书”“丑书”“疯书”“天书,还美其名曰这是现代书风。悲乎!在所谓创新的旗号下,书法变成了猴子任意玩耍的把戏,变成了孙悟空在云里雾里翻筋斗。说轻点,这是在蔑视传统、玩弄书法;说重点,这是在亵渎艺术、污染环境!也不可否认,有人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幼稚、浅薄、无知。
  说创新,苏轼、米芾、董其昌堪称楷模。苏轼敢于标新立异,以不践古人为快,可他却主张多取古书细看,并用心不杂。米芾更是无所畏惧,说要放笔一戏空,可他却集古人之字,无日不临古人笔札,大年初一也在学临古人法帖。董其昌提倡吾神,说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可他却临摹了包括晋人在内的大量古人真迹。从另一个角度,再说二王等书家。王羲之向卫夫人学行书,向钟繇学楷书,向张芝学草书,但他的行、楷、草书最终与老师的风格面貌大不相同,且都超越其上。王献之向父亲学书,可行草书多显疏放雄健、潇洒阳刚之气,与父亲的平和雅淡、清新流美之风迥然相异。唐代的欧、虞、褚、颜、柳写的都是楷书,但丰神各具,异彩迭出,各领风骚。还有王羲之的《十七帖》、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在形式上都是草书,都敢于在点画线条、构字造型上夸张、突破,而运笔、用墨、结体以及风格、神韵却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你能说他们不是在创新吗?我们能不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吗?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表明,书法包括形式在内的创新都是有边界的。所谓边界,就是传统、法度、规律、审美标准。可以说,包括上面所讲到的几乎所有的历代书法名家、大家都在创新,但几乎都没有越过边界
  就书体而言,其实我们的先人已经进行过许许多多的探索实践。秦代就有过大篆、小篆、刻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西汉新莽时期就有过奇字、古文、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南朝萧子云讲过五十二体书,庾元威《论书》中列出书体达87种之多,张怀瓘《书断》中也讲过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隶书(楷)、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十种。唐以来直至今天,书体虽然只有五种,但细分亦有大篆、小篆、古隶、八分书、楷书(正书)、行书、行草、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十种。从形式上讲,边界已经够宽了,够人们去学习、研究一辈子了。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有人不去思索古人如何苦心悬念、探索创新,而偏偏要去做困兽斗,去创新那些惨不忍睹的现代之书。真是咄咄怪事!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篮球赛。在赛场上,双方运动员都在使劲地奔跑、拼抢、碰撞、争球,场面异常激烈热闹,但谁也不敢踩线出界。为了更精彩、更好看,总不能将球场再划大一些吧,不信,你去扩大一厘米试试看。再说那七十二变的孙猴子,即使再翻个十万八千里,也还是在宇宙之内,总不可能翻到宇宙之外去吧。书法不是亦然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