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书法“,大在哪里

(2014-01-31 21:41:26)
标签:

文字游戏

感觉

中国人

什么是

最高级

 

继艺术书法、文化书法、书法是最高级艺术、书法国际化“高论”之后,又有人提出“大书法”的概念。

“大书法”,大在哪里?

当我听到如此的鼓噪,不仅自问,你见过“大书法”吗?“大书法”什么模样?“大书法”从何而来?

“大书法”的提出者以这样的言词予以概括:“小书法是小众书法,大书法应为大众所有。”此人煞有介事,认为“书法有国无界。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进而,他提出大书法和小书法,好书法与坏书法,传统书法和当代书法,中国书法与域外书法”之论,为“大书法”的观点寻找托词。

只要我们不停留在固有的价值层面,矢志不渝地拓展思想观念的解放,对什么样的奇谈怪论均不持异议。“大书法”之论,至少是对固化的当代书法形态的突破,只是这种突破缺乏理论依据,缺乏思想深度,缺乏文化视野,在“大书法”和“小书法”,“好书法”和“坏书法”的类比中,总觉得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至于对“传统书法”和“当代书法”,“中国书法”和“域外书法”的分析,缺少基本常识,论点苍白,论据牵强,让人匪夷所思,哭笑不得。

书法艺术没有“大”、“小”之别。中国书法的文化系统一以贯之,不管是庙堂说教,还是文人闲情;不管是刻意而为,还是偶发感想,沿袭至今的文字书写,一直是中国书法历史性的艺术尊严。书写工具的改变,隔断了中国书法的时间惯性,因此,对中国书法的认知,也随着时间惯性的隔断发生变化,于是,有关书法的新提法层出不穷,如艺术书法、文化书法、新文人书法,等等。这是建构新时期书法价值坐标的努力,本没有错,终归我们的识见没有深入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对文化现代性也显陌生,所思所想,总给人一种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感觉。

“大书法”的鼓噪者如此界定“大”、“小”书法:小书法是小众书法,大书法应为大众所有。这样的判断浅陋,甚至荒诞。什么是小众书法,什么是大众所有。依此逻辑推断,手札、手卷、手稿该是小书法,自然是小众书法了;对联、碑刻、宣传标语是大书法,是大众所有了。借助体积的形容词对书法生硬的分类,是对书法史的陌生。出自文人士大夫之手的手札、手稿、手卷,出自市井书生之手的对联、碑刻、格言警句,是中国书法的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中国书法共同的审美意义,是中国人普遍喜爱的文化遗存。怎么会有“小众书法”和“大众所有”的认识呢。其实,对书法作品的需求来讲,所谓的“小书法”也是“大众所有”。同样,刻于荒郊野外的碑拓,民间文人的手泽,被“小众”青睐也不是稀罕之事。

“大书法”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口号。尽管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跟风附和,什么“中国书法必须向“大书法”的发展方向前进,让人感觉到无厘头的强迫和对艺术多元化的反动,恰是一种歇斯底里和痴人说梦。

有一些人愿意空喊口号,那种盲人摸象般的“发现”,是明眼人眼中不高明的滑稽剧和闹剧。当代书法的艺术理性早已告诉我们,书法作为艺术,首先要摆脱政治说教的附庸,其次要摆脱工具的命运。书法艺术是独立的、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它没有能力观照世界的审美世界,我们也不要无限度地夸大它的作用。对中国人来讲,书法能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安静,能够完善我们的人格,能够提供审美的愉悦就足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