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伯英的与众不同

(2013-03-30 07:27:00)
标签:

艺术馆

大书法家

脑海

艺术

身份

 

    往徐州参加潘传贤先生书法艺术展,开幕式甫一结束,带着对潘先生草书的深刻印象,就去张伯英艺术馆参观。对徐州了解的不多,但知道徐州有张伯英,此人非同寻常,有机会来徐州,不去张伯英艺术馆看看,枉为书法爱好者的身份。

    张伯英艺术馆没有我想象的完整或全面。不过,参观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的心砰然一动。谈锋甚健的王馆长指着一块碑对我说:碑文由张伯英撰写,字又是他亲自书写的。看看,张伯英的水平多高,学问多好。

的确,张伯英的学问好,字也好。

    当天返回北京,在高铁上,脑海里映现出王馆长说“碑文由张伯英撰写,字又是他亲自书写的”时敬佩的神情。王馆长乃文化商人,尚能对文学修养深厚的书法家保持足够的敬意,我侪何以看不出文学对书法的滋养?时下,当代诸多书法家不断鼓噪书法只谈笔法不谈文化,甚至认为,书法是独立的艺术,书法即笔法。

    鼓噪书法只谈笔法不谈文化者,还在“引经据典”,比如,卫夫人、智永、怀素、邓石如等人就不“文化”,也不写诗作文,谁敢说他们不是大书法家。

    我对卫夫人、智永、怀素、邓石如等人的文学修养也说不出所以然,但是,仅凭这样的例证,说明书法可以与文学分离,书法家可以是会写字而不会写文章的匠人,显然也是一种误区。

   正如同持只谈笔法不谈文化一说的人,可以举出几个单薄的例证,我这个坚持“书法文学化”的人,只要轻轻一瞥,便会在中国书法史幽深的长廊里看到饱读诗书的书法家,如何拂动手中的毛笔,书写一个时代的文化尊荣。他们对政治与文化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们对文学与艺术有自己的审美眼光,他们把人格修养与书写技巧融于一体,他们的字迹写在任何一张纸上,都会散发出生命的灵光,艺术的情愫。

    张伯英就是其中之一。

    张伯英(1871-1949),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秘书长。1926年,心情灰暗,退出政界,开始一个人鬻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其书法,以北碑为宗,宽博放达;楷书结构内敛,用笔趋方见圆;行书沉静、秀逸。张伯英定居北京神武门烟袋斜街北官坊口,书斋号为“小来禽馆”,典出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来禽馆帖》暨王羲之《十七帖》“来禽”等语。

    张伯英是书法家,亦是学贯古今的学者。他能诗擅文,其诗清新俊逸,其文优美深湛。1929年黑龙江省长万福鳞聘请张伯英为修志局长,张伯英邀请张从仁、徐东侨、杨秉彝等铜山同乡与黑省人士共襄是举。越3年编成《黑龙江志稿》,自上古至清末莫不详备,全书62卷,约140万余字。 

    写到这里,书法界的聪明人一定会说:拿张伯英说事,哗众取宠了。是的,张伯英的民国,如他一样的人物也不多见,何况当下。有道理,不然,在书法界见多识广的王馆长,怎么会对张伯英啧啧称奇。

    其实,我对书法界没有多高的要求,一,我没有辽远的目光,二,我不具备精深的文化判断力,但,种种常识告诉我,纯书法的观念是错误的,如果书坛始终弥漫这样的腔调,那么,这个界别一定是没有多少文化和艺术魅力的,它只能与工艺、装潢一类的协会等量齐观。

    偶然翻阅《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集》,看见一幅书写岳飞《满江红》的草书获奖作品,这幅作品书写“八千里路云和月”时,把“路”字丢了。就是这么一幅硬伤附体的作品,不仅入选,同时获奖,可见当代全国书法展的评委和作者,只谈笔法不谈文化以后,所闹出的笑话何其多矣。

    书法是综合艺术,这一点,也是书法与美术的美学区分。书法艺术与文学须臾不能分离,书法艺术的外在形态是对汉字的书写,然而,仅仅是对没有内涵或苍白、鄙俗的汉字的书写,庶几上升不到艺术的层面。正是如此,那位对张伯英一往情深的王馆长,才在我的面前强调张伯英的与众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