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w690/6437ae59td77e53cfdb54&690
http://s12/mw690/6437ae59td77e5650c05b&690
http://s8/mw690/6437ae59td77e59fc3ed7&690
http://s14/mw690/6437ae59td77e5cac7fdd&690
http://s12/mw690/6437ae59td77e5f15c37b&690
http://s1/mw690/6437ae59td77e61417650&690
http://s10/mw690/6437ae59td77e648ef149&690
http://s4/mw690/6437ae59td77e674834c3&690
尊敬的潘传贤先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首先我代表中国作家书画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潘传贤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作为一名书法评论的写作者,我对当代书法创作保持浓厚的研究兴趣。对潘传贤的研究就是证明。在我的直觉中,潘传贤更多地开掘了晋唐的书法矿藏,同时汲取宋明草书的气韵、风骨,飞流直下的气概,张驰有序的展开,弥漫着浓郁的职业书法家的气质。
潘传贤掌握了系统的书法史知识,他当然知道书法史中的书法家孰重孰轻。他的选择决定了他的创作成果。灵动而含蓄的线条,奇崛而舒朗的结体,自然而蕴籍的墨韵,稽古晕化,拂动着生命的气息,文化的韵味。这是书法真正意义的展示和实现。
由于潘传贤遵循中国古典美学法则,不去人为夸大书法作品的形式,手中的笔提按着线条的意象,整体的书法感觉,与书法的古典美渐渐靠近,焕发了书法艺术的真实记忆。我强调古典美是书法的真实美,书法精神,书法欣赏,书法创作,一旦脱离了书法古典美的范畴,都将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不管是以创新还是革命等理由,均掩饰不了创作者的浅薄和可笑。
与潘传贤先生结识与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上,翩翩海鸥,阵阵涛声,为我提供了欣赏潘传贤草书的理想环境。他的笔法,他的节奏,与自然合拍,起伏,连绵,颇具海浪的气势和规则,千变万化,又不离其中。回到北京后,获赠《潘传贤草书<蜀道难>墨迹·碑拓全集》,悉心研究,感觉到潘传贤书法点划的精到,线条的绵延,章法的自如,气势的展现,印证了一位成熟书法家的理性自觉。《潘传贤草书<蜀道难>墨迹·碑拓全集》,不仅代表了潘传贤草书创作的最好水平,即使置于当代书坛也可视为狂草创作的理想作品。在推崇视觉冲击力的当下,在形式至上的语境里,当代草书开始向狂、怪、乱靠进,引起书法批评界的忧虑。潘传贤没有被潮流左右,他的创作与他的学习一脉相承,注重情感与修养的调和,注重阅历与才华的引导。这样的状态,自然是与传统审美相颉颃的艺术表述。
我始终认为,书法创作不仅仅需要笔法,必须有情感与修养的介入。情感的浓淡,修养的深厚,会提升或降低一位书法家的作品质量。潘传贤恰恰是一位情感丰沛的书法家,他留在宣纸上的每一笔,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艺术的力量,是文化性、精神性、人格心性的形象提炼,显示出潘传贤尊古又不泥古的立场与胸襟。潘传贤的高度,在于他合理地展现技巧,将书法的外在形式与书法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正是因为这样的感受,潘传贤的书写自然出神入化。潘传贤草书的“微妙”正在于自己阅历与才华的依托。因此,我们在《潘传贤草书<蜀道难>墨迹·碑拓全集》中,感受到潘传贤运笔的掷地有声,张驰有度,并显示出作者强大的艺术自信。
潘传贤的草书有了规模,有了境界,这不是简单的事情。如果一位书法家情感是寡淡的,修养是薄弱的,阅历的肤浅的,才华是平庸的,自然达不到艺术的终极。透过潘传贤的草书,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支撑,其中有潘传贤对书法史的熟知,也有自身情感、修养,阅历、才华的体现。后一种条件,对书法家来讲极其重要,它是书法家对自身超越的根本。潘传贤习练书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不同书体的认知,汇聚成以情感书写为核心的书法艺术观念。从这一角度出发,潘传贤明确了书法艺术的追求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