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晚报特邀专家学者研讨书法

(2012-12-29 22:13:56)
标签:

翟伟

说真话

专家学者

邵华泽

学者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01.jpg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02.jpg
刘征先生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03.jpg
王明明先生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04.jpg
楼宇烈先生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05.jpg
王巨才先生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06.jpg
田伯平先生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07.jpg
徐锡澄先生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08.jpg
鲁光先生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09.jpg
张颐武先生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10.jpg
张瑞田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11.jpg
张志庆先生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12.jpg
李建春先生
http://bjwb.bjd.com.cn/images/1/bjwb/2012-12/29/24/20121229wb024bwb024cb013.jpg

  圣诞节,长安街上彩灯齐燃,寒风里的北京涂上了一层温情。毗邻长安街的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十余位新闻界、文化界、书法界、学术界的精英汇聚一堂,论《墨缘》,说书法,其乐融融。

  应本报邀请,《墨缘》顾问刘征、邵华泽、王明明、楼宇烈、徐锡澄、王巨才、田伯平以及知名学者鲁光、张颐武、张瑞田、张志庆、李建春等人一同就北京晚报《墨缘》周刊的创办,选题的策划,文章的不足,以及发展的方向,献言献策。

  有着长期新闻工作生涯,又酷爱书法的顾问邵华泽率先发言:“媒体关注书法,提倡大家学习书法,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北京晚报作为京城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主流媒体,每周用两个版刊登书法作品和评介文字,弘扬书法艺术,是一件很值得称道的举措。《墨缘》周刊长期坚持下去,对书法的普及和书法艺术的提高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顾问王明明深有同感,他说:“《墨缘》办得及时,希望这块园地能够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宣传出去,也就是把历史中的经典作品宣传出去。现在,不是写字的多,画画的多,而是欣赏的眼光比较低。纸媒是不能替代的,可以反复看,能留得下来。”

  平时不使用电脑的王明明,强调纸媒的作用。与他意见相左的张颐武教授,这位文化学者不否定纸媒的积极影响,只是强调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电脑占据,也希望《墨缘》借助新媒体,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账号,把青年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墨缘》力争与市民建立对话的关系,双方动起来,让市民产生学习书法、欣赏书法的兴趣。

  顾问徐锡澄强调要理性地对待审美,要理性地对待传统,要理性地对待书法时评和书法艺评。同时,他表达了对当前书法批评的不满,建议《墨缘》重视批评,有真知灼见地批评,对书法的健康发展有推动作用。

  87岁高龄的顾问刘征,以张瑞田《看什么,读什么》一文为例,谈到书法家创作的精神状态,又以苏东坡为例,谈到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他说,《墨缘》有文化,敢于提倡大雅,这种精神需要保持。

  顾问楼宇烈表示完全赞同刘征先生的意见,书法要有法度,没有法度的是江湖书法。有法才有美,无法就没有美。这位学富五车的学人为硬笔书法鸣不平,他希望《墨缘》能关注硬笔书法,以艺术的眼光看硬笔书法。老教授以身作则,以硬笔为《墨缘》题写了“习书修心性,学书育人格”,同时,也展现了他雅正的书风。

  顾问王巨才对“墨缘”的“博”印象深刻,他说,《墨缘》出手不凡,版面朴素大气,高雅又不呆板,平易又不粗犷,体现了报社的主张。

  报人鲁光说:“《墨缘》最大特点,是期期有创意,期期角度新。有一期强调书法的书卷气,强调书者的内涵和人品,为当今书坛敲响了惊世之钟;莫言求字,沈鹏回函,既让人欣赏到珍贵墨迹,又洞悉求字之真诚,回函之谦逊幽默。

  《墨缘》的读者定位很好,很专业又很通俗。它的读者是热爱书法文化的广大人群,而不局限于书法界的少数行家里手。

  我办过报,深知一个副刊的定位和角度是最难的。特别是期期有创意就更不容易。作为《墨缘》的编辑不仅需要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而且要有敬业精神,不浮不躁重实干,从版上看,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顾问田伯平说:“十八大提出要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确。这个小康社会绝不是高楼大厦,更不是张嘴骂人。我想,《墨缘》多一个读者,社会上多一个写毛笔字的人,就会少一个偷井盖的人。书法能净化人的心灵。”

  曾在《墨缘》“古墨今语”专栏发表过书法时评的作者张瑞田说,《墨缘》注重书法的“道”,而不是单一的笔法。书法仅有笔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情感、思想、学识的滋养。

  作者李建春说:看了《墨缘》版,总的印象有两点。起点高:在诠释经典上做文章,在围绕“普及”实现“雅俗共赏”上动脑筋。比如“兰亭”版、“手札”版等,有亮点,有情趣。制作细:《墨缘》吸引人眼球,除了内容,就是它的细节。每一期看上去都很体贴、很到位、很讲究。细节决定成败,这也许是“墨缘”广受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张志庆:《墨缘》版介绍并关注传统书法文化,虽短短10期却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相信其效果会不断显现出来。北京晚报能为读者提供高雅的文化盛宴,引领时风,也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个小时的座谈张弛有度,层次分明。因故未能参加研讨会的顾问沈鹏、欧阳中石以及知名学者王成喜、王立平写来书面发言。

  《墨缘》特邀专家顾问

  (2013年度)

  刘  征: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邵华泽: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

  沈  鹏: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欧阳中石: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明明:

  北京画院院长

  王巨才:

  中国作家书画院院长

  廖  奔: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赵长青: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陈洪武:

  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林  岫:

  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

  王学仲: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王家新: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田伯平:

  北京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郑晓华: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徐锡澄:

  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书面发言:杂技也是艺术之一种。有“技”,还要有美感。把杂技与书法“结合”,很难产生美感,或者说“两败俱伤”。《墨缘》刊登的一组照片,启发我们识别美与非美。至少不能把艺术局限在“技”的层面。

  《墨缘》批评的现象当然极少。但要让更多的人识别什么是真正的书法美,并不那么容易。书法虽然在“圈内”很热,就全社会来看,电脑打字甚至在许多场合替代了硬笔,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淡化的趋势,这不仅指“写毛笔字的人”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不理解书法的人相对更多。而即便是“写毛笔字的人”也未必真能深入理解书法的美。这又关系到全社会文化素质的高下,书法人自身的高下。

  莫言获诺奖致词有一段精彩的结语:“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什么用处。”书法就其本体来说肯定也是无用的。我曾写文章表达这层意思,也想以此警策自己。如今书法的“有用”一面常常得不到正常发挥,原因也是对“无用”的一面理解不足,甚至有不少的偏差。很希望全社会来思考,首先从理论上研究。其意义,当超出书法这一现象之外,之上。

  看到时下有打“莫言”品牌者,倘说也归入文学之“有用”,决非莫言那段话的本意。

  书面发言:“会议改期,不克前往。恭奉短语为贺:弘文载道,《墨缘》温馨。

  中石 谨拜  十二月二十四日”

  书面发言:“北京晚报《墨缘》周刊将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书法艺术,融入至普通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和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深邃意义!我作为执着的书法艺术爱好者,由衷地感到高兴!祈《墨缘》周刊越办越好,成为普通百姓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王成喜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书面发言:“《墨缘》版主:以极大兴趣看了近几期贵专版,真心想喊个好。版面活泼,文字精新,视角独特,见解服人。猜想定会有些如我一般爱看字、好写字、又缺少书法之专业素养的爱好者,感到开眼界,增知识,提兴趣。祝《墨缘》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   王立平  十二月十二日”

  编读

  往来

  管一阁(新民晚报社):读了《墨缘》版,不禁眼前一亮,忍不住地暗暗叫好。书法艺术虽是传统国粹,几乎人人知晓,然而它却离当今的年轻人愈来愈远。而作为《北京晚报》这样的新闻性日报,却能开创性地辟出定期的专版来宣传和弘扬我们的书法艺术(以前除了艺术类的专业报外,似很少有此创举),这不仅具有非常的艺术眼光,而且在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逐渐丢失的今天,也是很有必要的。

  《墨缘》就刊出的几期来看,质量很高,名作及文章都非常精彩,对于相关的热点把握也很到位。看的出,是花了很大的心思精心策划采编而成。

  唯一要提的建议是,版面的篇幅可再增加一些,文章不妨再短一些,作为晚报的副刊,它的读者对象是一般的有艺术兴趣的读者,所以,文章可多刊登一些与书法艺术有关的通俗有趣的故事。另外,“墨缘”作为刊头不妨每期请不同书家题写,这样既是书法作品的欣赏,又不至于一成不变而过于单调。真心希望《墨缘》版长期坚持,越办越好!

  符加建(北京华宝楼文化艺术中心):偶然看到《墨缘》,马上又找来遗漏的几期,真是好。图文并茂,还有时效性。过去只知道作家莫言是优秀小说家,在《墨缘》上才知道莫言也是书法家。知道读者的期待是什么,很重要。

  陈响国(北京易爵高尔夫俱乐部董事长):家喻户晓的《北京晚报》开设书法版,可喜可贺!晚报受众面广,影响大,对于弘扬书坛正气,普及书法知识有良好作用。唯一不足的是,《墨缘》对青年书家关注不够。书法的传承在于青年,因此,希望在《墨缘》上看到当代优秀青年书家作品。

  赵胜稳(武警总部政治部):《墨缘》接地气,如与百姓互动起来更好。如第5期的“尺素传情笔墨鲜”,使我知道了古人时常书信往来的点滴。比如,古人在龟甲上、钟鼎上镌刻的文字是怎么回事?很想知道。如果定期设立一个来信互动,听取读者意见,会更好。

  申彥军(北京市投资促进局):《墨缘》很吸引眼球。她以平实面目,贴近百姓的话题,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人心。我喜欢书法,也喜欢收藏,过去曾跟着别人瞎起哄,看到那些“艺高”(江湖书法)的人,就鼓掌喝彩。《墨缘》是一位老师,让我学会了辨别书法的好坏。它又是一面镜子,让大家增长了见识。特别是“明星书法”、“江湖书法”,给喜欢书法而不懂书法的读者提了醒。

  王新利(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看了10期《墨缘》,亦庄亦谐的风格,让书法专业人士和不懂书法的人,都能在这个版上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我身边几个朋友这样说。

  胡潘根(中央党校书法评级中心):《墨缘》创刊以来,我是一定要看,一期不落。新颖、独特、有趣。把专业、学术、经典的内容,以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呈献给读者,这是《墨缘》的一种创举、一种本领。有点像新文化运动时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的味道,这对书艺的传承与普及是一种贡献。

  李想(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墨缘》版创刊,每期必读。《墨缘》有观点、有批评的声音,敢说真话,对当代书坛保持清醒认识;回眸经典,让读者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书法,什么是我们需要追求的书法。希望编辑以此发展,给我们提供真正的好文章。

  本版摄影 翟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