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菴”为“安” 五重安史龄“年轻”千年
(2014-02-28 09:44:36)分类: 随笔 |
易“菴”为“安”
五重安史龄“年轻”千年
——五重安名称由来探秘
( 2013.10)
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位于迁安市区北 25 公里处,因乡政府驻于五重安村而名。该乡西与迁西相临,北枕长城与青龙相接,是个典型“鸡鸣闻三县(市)”的山区乡。境内自然、人文景观颇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景区的山川、瀑布、植被则更称得上奇观。红峪山庄坐落在这里,鲜为人知的大理石长城,令人称奇的北方溶洞等自然景观,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作为长城边防要塞,“一口通塞外,三城拱一营”的布局颇具史学、军事研究价值。但涉及五重安的历史人文资源,往往被借邑内“耄耋老人”之口言为明代隆庆年“戚继光筑五重安营而名”。史实究竟如何?今笔者据个人掌握的零散史料,连缀成文,对五重安(庵)名称由来试以探秘,掀冰山一角:“五重安”名称伴佛而生,与南北朝-隋时佛教支脉天台宗深有渊源。由“庵”易“安”,五重安史龄“年轻”千年。
一、一字之异,名字晚出千年
“五重安”,明代(1368-1644年)初之前原名“五重庵”,经清-民国简化、易借用字,遂成为“五重安”。 “庵”与“安”一字之异,被“耄耋老人”们把五重安的“出生指标”由隋代(581年-618年)安排到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 ,推迟“出生”千年 。菴(堂),汉末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修佛、居住的庵堂,于是“菴(或庵)”也演化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五重菴”即以有“弘扬五重玄”之“菴”而附衍、转化为地名。
“五重菴”之名,现可见最早史料为《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九月……丁卯,北平司(治今北京市)言:‘边卫之设,所以限隔内外,宜谨烽火、远斥堠,控守要害。然后可以詟服胡虏,抚辑边氓。按所辖关隘...曰五重庵、曰新开岭……凡二百处,宜以各卫校卒戍守其地。’诏从之。”由此可断,关隘之一“五重庵”当在洪武四年或十四年徐达率军屯田、“修永平府境内32关口”时设置。“五重庵”作为北平都司所辖“关隘”,地名产生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之前,此关隘处之“庵”,绝非因明太祖在北平都司辖区设置“关隘”而构建的一座“尼姑庵”。有关明代史料,至今未发现明太祖在“各卫校卒戍守其地”、构建“尼姑庵”以安抚军心的反映,尽管他后宫、女儿、侄女众多,也没有出家为尼、建“庵”奉佛之例。
那么,今“五重安”之地的“五重庵”建造在什么时候?梳理明前地域史可见,明朝是推翻元朝统治、建立的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今“五重安”属永平府迁安县。查阅唐、辽(与五代、北宋对峙)、金(与南宋对峙)、元朝各代史籍,均未发现今“五重安” 构建“尼姑庵”的记载。搜求传统“正史”, 辽、金向来不做正统,无果;求助地方志,《永平府志》、《迁安县志》最早修撰于明中期,《畿辅通志》传世版本来自清代所修,更是缘木求鱼。抱一线希望,查阅佛教史,方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
“五重”,佛教术语。即五重玄,又作五重玄义、五重玄谈、五玄、五章。指在解释佛教经论本文之前,先阐明一部经论所诠之幽旨者。佛教天台宗的五重玄义通俗说,就是分五个角度解释佛教各经内容之深义,所立之“五种义解法”。隋代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音yǐ)大师解作:(一)释名,解释一经之题目。(二)辨体,辨别一经所诠之体性,如法华经即以“中道实相”为全经所诠之妙体。(三)明宗,阐明一经之宗趣。(四)论用,论说一经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经之教相,以定一经之评价。此五种义解法,见诸于其所著《法华玄义》、《维摩经玄疏》、《金光明经玄义》、《仁王经疏》、《金刚般若经疏》、《观音玄义》等著作中。
智顗(538—597年),有称智钑。南北朝时期南朝陈末-隋代的一位高僧,隋炀帝杨广(时为晋王)授予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实际创始人)。圆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因其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所传宗派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俗姓陈,字德安, 祖籍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一说荆州华容),出生于荆州华容县 (今湖北潜江西南)。他在诸多佛典解释中系统了“五重玄义”。天台宗在传承系谱上,远尊龙树(古印度高僧,生平不详)为初祖,以北齐慧文、慧思为二祖、三祖,智顗是四祖。即智顗师从慧思,慧思师从慧文。在南陈皇帝、杨广的支持下,智顗生平为“天台宗”造寺三十六所。今“五重安”之地的“庵”当在北齐建、称寺,隋代始改其名——五重庵。
二、两位宗师,“行佛道”庵堂初建
智顗之前的慧文、慧思两位“天台”宗师当是“五重庵”早期创立的奠基人。
慧文(?~557),一称慧闻。东魏-北齐高僧。俗姓高(似北齐皇室宗亲),世称“北齐尊者”。籍贯、生卒年月不详。据《佛祖统记·慧文传》称他是东魏孝静、北齐文宣时(534—559)“行佛道者”, “弘化时期”自东魏开始,北齐时(550—577)专业大乘(佛教)的人。慧文曾聚徒数百人(慧思在其中)弘学,据说他读《大智度论》及《中论》“因缘所生法”之偈,顿悟龙树“空、假、中”三谛道理,由此而建立“一心三观”的观法。因启慧思“开悟”而被“天台宗”尊为二祖师。
慧思(515—577),北齐高僧。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十五岁信仰佛教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严守戒律。慧思自述的《立誓愿文》和唐代道宣《续高僧传·慧思传》,可知慧思生于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圆寂于北齐承光元年(北周建德六年,即577年),他自称二十岁到三十八岁(534-552年)遍历齐国,学习摩诃衍及亲近诸大禅师(含慧文)。慧思在投师慧文并获得开悟,至迟在他三十四岁之前的一、二年(即546-547年)。这时慧文已是“聚徒数百,众法肃清,道俗高尚”的有声誉的大禅师了。慧思因闻名而往,皈依“从受正法”,在亲近慧文的次年而“大悟”。《佛祖统记·慧思传》亦云:“师(慧思)‘道化行于北齐(550-577)受禅(550)之后’”。公元577年(北周建德六年、北齐承光元年、南朝陈太建九年),北周武宗灭北齐,在齐地禁佛,慧思“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健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遇海难蒙神龟相救,陈宣帝闻之敕建金陵报恩寺。智顗自天台山到达健康投师之时,慧思已经圆寂(577年)于南岳。智顗虽未得和慧思当面受教,却悟得了慧思佛学精髓,一直成为新宗派的现实创始人。
慧思二十岁到三十八岁(534-552年)遍历北齐各地,学习摩诃衍及亲近诸大禅师(含慧文)的近十年中,各地的佛寺必然成为其主要落脚、参佛之地,时为北平郡新昌县(辖区含今迁安市)内的佛寺(改“庵”前均为“寺”)自然成为其中之一,但故名无考。“五重庵”自何寺名而改,有待新的史料出现。
当时处于南陈的智顗投师、师承北齐而来的慧思,也反映出北齐的佛教比南陈更发达、高僧的造诣更深。
三、朝廷袒护,佛教发展风雨无阻
公元550年东魏元(拓跋)氏皇帝被迫“禅让”给高洋,建立了北齐,称齐文宣帝。他一方面为了巩固防务,首先进行军队整顿,并连年出击北方强敌柔然、突厥、契丹,取得节节胜利。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的北周,举全国之力,先后修筑三道长城。北齐所筑长城规模之大,稍次于秦长城。其中“西河总秦戍抵海的长城”东起山海关一带,西过河北迁安市—迁西县-密云县境,直抵赤城独石口。由赤城经凉城县而达清水河县境,全长三千多里。这道长城跨有河北、内蒙古两个省区。天保七年(556年)又大规模修筑长城,除了对前筑所修筑的两处长城进行增筑外,又向东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一带海边止。在三千余里的长城上,约十里设置一戍,在重要地方,还设置州镇25所。
另一方面,文宣帝高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立州郡、禁贪污、定齐律,保护佛、道等不同宗教,稳定内部。特别是联系北齐多民族成分的实际,对北魏禁而后兴的佛教大力推崇。创造了佛教兴盛的又一高峰。北齐佛寺遍布全境,寺院4万多所,僧尼2百余万人;都城邺都(故址在今河北省监漳县西,河南省安阳市北)一地有寺院4千余所,僧尼8万多人。如此庞大的寺院和僧尼数字,若非北齐朝廷的大力支持,那是不可能有的。
佛教势力的扩张,不仅损害了北齐政府的税收与徭役、兵役,也妨碍了世俗地主经济势力的扩展。佛教“捐六亲,舍礼义”,以及佛、道的虚幻想说等,都成了儒生的攻击目标。他们从维护中国正统文化的立场出发,极力攻击和贬低佛、道。刘昼称“佛是疫胎之鬼”;章仇子陁谓佛教是“胡妖乱华。”樊逊又更进一步。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文宣帝询问对佛教的意见时,时任清河(郡)行台郎中的樊逊激烈抨击:“……末叶已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画像南宫。昆池地黑,以为劫烧之灰;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法王自在,变化无穷,置世界于微尘,纳须弥于黍米。盖理本虚无,示诸方便。……宁有改形易貌,有异生人,恣情放纵,还同俗物?”他称僧、尼、道为“左道怪民,亦何疑于沙汰。”只是北齐最高统治者的崇信、袒护佛教的态度丝毫不动摇,使佛教在北齐的发展仍没有受到影响。
正是北齐初年最高统治者的坚决态度,“五重庵”前身之寺才会在北齐大筑长城之际得以创建。
四、后宫出家,齐沿袭北魏传统
北齐高氏是先操纵北魏、傀儡东魏朝政、继而代之得到皇权的。在后宫的出路安置上,沿袭了北魏“新帝即位除留用外的先帝后宫,部分勒令出家”的传统。仅举几例如下:
1、大尔朱氏两度出家。大尔朱氏(尔朱荣之女),文宣帝高洋的庶母,高欢的别室(亦曾纳其堂侄女小尔朱氏)、彭城王高浟生母,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嫔、孝庄帝元子攸的皇后(曾生的太子,新生不久被摔死)。武泰元年(528年),胡太后将孝明帝毒杀,尔朱荣以“清君侧”为名,讨伐胡太后。胡太后慌忙逼迫大尔朱氏等众妃随她一起落发为尼。五月,在父亲尔朱荣的精心安排下,还俗做了孝庄帝皇后。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十二月,尔朱兆兵败,权臣高欢纳其为侧室。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大尔朱氏再次出家为尼,高欢为其修建佛寺。天保初年,高浟被封为彭城景思王,母以子贵,大尔朱氏亦被封为彭城太妃。天保七年(556年),高洋亲手将其杀死。
2、李祖娥出家。李祖娥,文宣帝高洋的皇后。赵郡(治今河北高邑县西南)人。据《北齐书· 文宣皇后李氏传》、《北史·齐文宣皇后李氏传》记载,李祖娥与高洋成婚后虽然备受尊宠,与高洋婚后生有二子:长子即北齐废帝高殷,次子即太原王高绍德。但高洋死后,其长子高殷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叔父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联合发动政变、篡夺了皇位。随即李祖娥的太后之位被废。武成帝高湛即位后,李祖娥又被高湛占有,生一女婴,被她扼杀,遭到高湛的疯狂报复,其次子太原王高绍德被当面惨杀,本人也饱受毒打而几致于死。导致她被迫到妙胜寺(邺都郊外)出家为尼。经齐亡于北周、北周“禅让”于隋,才得以以回到自己的家乡赵郡。
3、李难胜出家。李难胜,李祖娥的侄女,废帝高殷的皇后。高湛夺得皇位降其为济南王妃,高殷被杀后出家为尼,法号等行。天保十年(559年),年11岁的李难胜嫁表兄、北齐皇太子高殷,为太子妃。当年十月文宣帝高洋驾崩,十一月高殷即位。仅经八个月,高殷的皇位便被其叔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篡夺,废降为济南王(谥“愍悼”),而李难胜被降为济南王妃。皇建二年(561年),高殷被高演杀害,李难胜被迫到妙胜寺出家为尼,法号等行。至北齐后主武平元年(570年),李难胜卒(杀?)于大妙胜寺,年仅22岁(见《齐故济南愍悼王妃李尼墓铭》)。
4、斛律氏出家。斛律氏(斛律光之女、斛律金之孙女),北齐后主高纬之皇后。在北齐被北周亡国后被废,出家为尼。后被迫还俗改嫁元仁为妻;
北齐后宫出家,作为后宫的被新帝接收、杀害之外的另一出路,是北齐对北魏传统的继承和延续。同时也是北齐时期寺院的数量之大的一个反映。隋代“五重庵”命名之初曾因安置哪位高尼而改“寺”为“庵”(或菴),还有待新的史料出现来证明。
五、明代关隘,因驻以军营讹误始起
北齐-北周之后,今冀东域内长城历经隋、唐、辽、金、元各朝,均未修葺的史料记载。直至至明代初期,方见修筑关隘、砌筑墙体的举动,且形成了又一震惊世界的壮举。
明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长城外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挟持了镇守大宁卫(治于今内蒙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3000名精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朱棣曾许诺把大宁卫(辖今河北承德市、辽宁建昌县及老哈河流域)封赏给他们。建文四年(传统纪年作永乐二年,即1402年),朱棣即皇帝位后(即永乐帝、庙号太宗),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把大宁卫封赏给了他们。同时,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明朝进行交易活动。永乐皇帝的决定和允诺并没有完全兑现。明廷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联合了当时颇为强大的阿速特部(明朝称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经常联兵进攻明朝。永乐帝在1422-1424年连续三年“亲征”,攻打阿鲁台时,和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使他们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但是,兀良哈三卫并未屈服,他们为争得大宁地区与明朝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不久,他们挥师南下,进入滦河流域驻牧。明宣宗末年至英宗初年(即15世纪30年代后期),边防松弛,御警薄弱,三卫蒙古人从西拉木伦到辽河流域全面展开攻势,向南推进。到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明朝长城边外驻牧。此后,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情况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位今迁西县北侧),近宣府(镇),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历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窪(窪字易)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见《明史》卷328)。从此,西拉木伦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均属兀良哈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