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鞋

标签:
美国生活 |
分类: 美国生活 |
很快就要到国庆节了,国庆过后,天气渐渐转凉,凉鞋恐怕就得收起来了。
夏天的时候,特别喜欢穿凉鞋,尤其是夏天下雨的时候,凉鞋踩在雨水中的感觉还是蛮不错的。
年轻的时候,喜欢穿那种前后底都高的松糕凉鞋,因为个子矮的人,总喜欢靠鞋子来增加一点海拔高度。松糕凉鞋穿着蛮舒服的,走远路也不担心脚疼。只不过此鞋的弊端就是,如果摔倒了很容易崴脚,要爬起来比较困难。还好年轻就是本钱,还没有因为穿松糕凉鞋崴过脚的。但为了以防万一,后来就穿那种看着像松糕凉鞋实际没有后跟的拖鞋,穿着比凉鞋要放心多了,一点不怕崴脚。

(那时候的鞋跟有多高啊)
当然此鞋海拔高度增高了不少,走路也舒坦,但相对来讲不太美观。如果是去参加夏日的派对,自然得穿细高跟的凉鞋。一般在乘坐地铁的时候穿着松糕鞋,到了舞厅外面的时候就把高跟凉鞋换上。细细的跟没有十厘米也有八九厘米,没有鞋面,只有两根绑带,整双脚几乎都暴露出来。脚趾甲上都涂着闪闪发亮的樱花粉的指甲油,蹬着高跟鞋,一身吊带的超短连衣裙,昂首挺胸地走进舞场,齐刷刷地引来众人的目光,年轻的虚荣心很快就能够得到满足了。
在舞池里狂欢两三个小时,穿着那细高跟的凉鞋也全然不觉得脚疼,只有出了舞厅之后才会感觉到脚疼,而且有种痛不欲生的感受,不过松糕凉鞋一换上,马上就舒服了,简直有那种地狱重返天堂的感觉。
人到中年之后,跟松糕凉鞋无缘了,跟高跟凉鞋更加无缘了。因为椎间盘突出,无法穿高跟鞋,哪怕三四个厘米的鞋跟穿久些腰也不舒服,所以不得不改为穿平底凉鞋。
一般每年我都会准备一双款式比较时尚一些的但不可以走远路的凉鞋,去参加聚会的时候穿;另外一双就是纯舒服型的,既可以走远路又可以趟水的凉鞋。多出来的凉鞋要么就扔了,如果阿姨可以穿的她要就给她穿。前阵子找了一双没怎么穿的凉鞋出来给她,她穿上实际短了点,但她觉得穿着舒服,现在每天都穿,尽管有一厘米宽的脚跟露在外面她也满不在乎。
十月的广州依然可以穿裙子,但凉鞋怕是穿不了了,寒从脚入,身体健康比美丽冻人更重要了。

(几年前就开始穿平跟鞋了)
下面是在百度上搜来的关于凉鞋的起源与发展的信息:
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像都出现过凉鞋。有一则希腊神话中提到,恋人们在凉鞋底部刻上爱人的姓名,当他们在沙滩散步时,沙滩上就会留下爱人的名字。斯巴达的武士穿着凉鞋以防止炎热和石块弄伤脚。有一段时间雅典和罗马的同性恋者也穿凉鞋。到古罗马后期,男人们重新开始穿凉鞋。不过这些凉鞋的色彩都很鲜艳,以显示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例如,官员们穿红色凉鞋,平民则穿黑色凉鞋。而那时的牧师和修道士们也都是这样的打扮,以显示他们对世间浮华的不屑。
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在潮湿的沙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用草绳编结成和脚的大小相符的鞋底,并用生牛皮带把他们固定在脚上。这种凉鞋非常实用,穿上它们可以使脚底免受干燥、粗燥地面的损伤,不足之处是脚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聪明的埃及妇女们则把珠宝装饰在上面,既防日晒,又美化形象。
罗马女皇们所穿凉鞋的鞋底是用金子铸就的,稀世珍宝点缀在鞋带上,性感、妩媚,简直令人目眩神迷。
日本人把编织的凉鞋叫做草履(Zori)。
波斯人和印度人穿着分趾疙瘩的坡跟凉鞋。
非洲人用染色的猪皮缝制出“一脚蹬”的式样。
斯拉夫人使用了毛毡。
西班牙人使用了绳链。
在寒冷潮湿的英国,英国人模仿着地中海来的侵略者穿起了凉鞋。
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凉鞋,在款式设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