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非要引经论典(高考应试作文)

标签:
教育情感杂谈 |
分类: 五花八門 |
在《红楼梦》中曹公所塑造的贾宝玉这位主人公是反传统的,尤其是作文要求中提到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匾额题名为“翼然”的就是生搬硬套,题“泻玉”的虽然有点自己的创意在内但依然不切实际,而宝玉的匾额题名是自己创造的词汇,“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按照当时的说法是不合乎规矩的,而今天看来就是创新。
作为写作爱好者来说,其实拿来主义不是难事,比如笔者平时写文章喜欢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只是偶尔兴起会找一下古人的诗词来点缀。比如描写木棉花(相关文章:春到暨南花满园),会搜索一下关于写木棉花的诗词嵌入文章中。即便是考试的时候,背诵不出来这样的古诗词,把它抽离开来对整篇文章也无伤大雅,所以对于笔者来说,引经论典就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文章来说是起到修饰的作用,而文章的灵魂即思想才是关键。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与其引经论典,不如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更精准且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你觉得呢?
(图片来自网络,大观园中的沁芳亭,沁芳亭桥在潇湘馆的西侧。“林黛玉重建桃花诗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