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必非要引经论典(高考应试作文)

(2022-06-08 19:23:20)
标签:

教育

情感

杂谈

分类: 五花八門

  前言: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提到《红楼梦》的,对于每天听着它入睡的人,不写写似乎过意不去。

 

   看过不少学生的优秀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大多数学生都以引经论典为荣,有的甚至通篇都会用古人或者是名人的话语来论证,这似乎成为了一种作文的套路,看多了就腻歪了,其实一篇好的作文,作为读者,更乐意看到的是作者的观点和思想,甚至透过文章看到作者的有趣的灵魂更为快哉。

 

在《红楼梦》中曹公所塑造的贾宝玉这位主人公是反传统的,尤其是作文要求中提到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匾额题名为“翼然”的就是生搬硬套,题“泻玉”的虽然有点自己的创意在内但依然不切实际,而宝玉的匾额题名是自己创造的词汇,“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按照当时的说法是不合乎规矩的,而今天看来就是创新。

 

   多年前,在网络上认识一位某大学的哲学教授,他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让人记忆犹新。他有一位同事写了一篇文章,通篇没有引用其他人的话,教授好奇道:为何都是写你自己的观点?那位同事回答:何必引经论典?我自己的思想难道不成立吗?那是我第一次见人那么自信地认为自己的观点足以支撑整篇文章,原来文章也可以那么写,不一定非地引用某些古人或者是名人的话语来论证的。

 

作为写作爱好者来说,其实拿来主义不是难事,比如笔者平时写文章喜欢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只是偶尔兴起会找一下古人的诗词来点缀。比如描写木棉花(相关文章:春到暨南花满园),会搜索一下关于写木棉花的诗词嵌入文章中。即便是考试的时候,背诵不出来这样的古诗词,把它抽离开来对整篇文章也无伤大雅,所以对于笔者来说,引经论典就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文章来说是起到修饰的作用,而文章的灵魂即思想才是关键。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与其引经论典,不如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更精准且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你觉得呢?

何必非要引经论典(高考应试作文)
(图片来自网络,大观园中的沁芳亭,沁芳亭桥在潇湘馆的西侧。林黛玉重建桃花诗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家暴,零容忍
后一篇:邻里趣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