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经。周南。关雎》赏析

标签:
钟鼓参差荇菜琴瑟祭礼诗经关雎窈窕淑女文化 |
分类: 《诗经》赏析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背景介绍:
1.
《礼记。昏义》节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可见女子出嫁前三个月的妇道教化是必须有的一个过程,教成后又需行祭礼,称为“教成之祭”,祭礼所用祭品包括鱼和苹藻。苹藻即祭祀所用的水草,是将水草覆盖在鱼的上面,“芼”覆盖之意。荇菜是祭祀用的水草之一,如此便不难理解诗中采摘荇菜的意义,也不难理解诗中所描述的事件背景。对于诗中人物情感的揣摩亦可略见一斑。
2.琴瑟之用:
综合古籍中的记载,先秦以前的时代瑟是较为流行的乐器,而琴次之,在众多场合多是以瑟伴歌。周代的宗法礼乐制度中,以钟鼓为主体,琴瑟的地位低于钟鼓,而琴瑟和鸣只会在祭祀典礼中才能出现。《礼记。乐记》节选:“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从文中记述可以看出,当琴瑟和鸣时,人们要佩戴鸟羽、牛尾,手持斧钺、遁甲和乐而舞,这是多么庄重的场景。
3.钟鼓之用:
周代的礼乐制度等级分明,民间不用钟鼓,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乐器,以钟鼓为主要演奏乐器,钟鼓之乐声音高亢,被成为王者之乐。
通过背景介绍,从中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这还是一首描写君子追求心仪淑女的言情诗吗?接下来,是否可以尝试用现代语言以散文的形式来还原这首古诗词?
清风垂柳,碧波荡漾,水鸟悠闲地在水中追逐,或缓或急或高或低地鸣叫,幽静中一叶扁舟顺流而来,远远望去一位妙龄少女忽而左忽而右采摘着水草,她的美貌令水鸟忘记了追逐忘记了欢鸣,她的貌美让鱼儿羞愧地潜入水底。今天,将要为她举行教成典礼,典礼过后她将嫁给一位温文尔雅的君子。自从妇教以来,姑娘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如意郎君,倜傥的郎君怎能不令情窦初开的少女朝思暮想,英俊的郎君怎能不令柔情万般的少女辗转反侧。
远处传来阵阵悠扬的乐声,顺着声音走去,人们佩戴着鸟羽,手持斧钺、遁甲,伴着琴瑟之乐而舞。喧嚣中一位婀娜少女忽左忽右拣选着刚刚采回的水草,举止间透射着典雅、端庄,任凭这热闹的场面也无法收去你的目光。
钟鼓齐鸣,庄重的教成祭礼渐达高潮,一位圣洁少女奉上亲手制备的祭品,华丽的服饰衬托出高贵的气质。钟鼓齐鸣,人们发自内心地祈求上苍,多多眷顾这绝代佳人,祝愿她与她的郎君恩恩爱爱,祝愿她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