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邳州地名之由来:“邳”字起源与演变

(2010-01-12 23:08:39)
标签:

文化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个"邳"字,巳不是原来的初形。今天的"邳"字,经过三个阶段变化而来。"邳"字最初的造形是不(不),它与原始文字"一"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远古先民初创文字,首先创造了"一","二","三"积画数字。当时人们不但把这四个数字用于算数,也用来表示事物。如用"一"表示天,用"二"表示地,用"三"表示气。人们观察鸟高飞,尾巴和两翅悬于天("一")空之下,于是在"一"下面加三竖画,成为"不"形,最初这个"不"字有三音三义:

  其一,读作bu(第四声)。作为否定词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宇》中解释说:"不"字,即鸟飞上天不想下来之意,是个会意字。后世凡是表示否定,如"不然"、"不可"、"不懂"等等否定意思,都读为bu音。

  其二,读作fu(第三声)。用来表示花萼,古人称花萼为fu(第三声),古代文字非常少,在日常语言中不够用,常一字多用。古文字没有否(fao)字, 人们又借"不(fu)"用作"否(fao)",表示否定意思,时间长了"不"(fu)音变为否(fao)字的专用字,并且下面加了个"口"。于是人们又造出一个"木附"字来表示花萼,与否字区别开来(见康殷《甲骨文部首》)。

  其三,读作pi(第一声)。表示大的意思。郭沫若解释说:“不字象花的子房,子房成熟必然膨大。因此古人借不(bu)的字形读pi,用来表示大,成为假借字”。后来人们为了把“不(bu),"不(pi)”区别开来,就在“不”下面加一横画,形成丕(pi)的专用字,表示大。

  用"丕"表示大,在古代史籍中普遍应用,如《尚书·大禹谟》载:"我很喜欢你的高尚德行和善美优良的丕绩"。——丕丕绩,很大的成绩。《尚书·立政》篇载:“遵循你的谋略做事,言行就善美,成就卓著,因此封赐给你丕丕基。”——丕丕基,很大的基业,即是大的疆土。大禹封奚仲领土取名为丕,即含此意。当时奚仲邳国疆域,依据史载比现在邳州范围要大得多,大体上西邻大彭氏国(今徐州),北接薛地(今山东薛城),东近东夷(东夷居于东海边,远古的海岸北从今山东泰山,南至今淮阴连水县淮河入海口一带),南靠淮夷(今淮河中下游)。东夷和淮夷都是互不统服的分散部落,疆界不明显,邳人和夷人常常杂居。邳国基业大,势力强,对夏王朝起支柱作用。夏朝第三代王太康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泰山一带的夷人首领后羿起来作乱,把太康放逐到洛水,仲康成了傀儡。后羿又把仲康儿子相(太子)赶到商丘,相依靠邳侯的帮助杀了后羿,把后羿族赶到今山东胶州一带,辅相登上王位,这是邳国鼎盛时期。

  以上从“不(pi)”到“丕”,是丕字演变第一阶段。

  到商代甲骨文和周代金鼎文中,丕字滋生出十几个异体字。随着时间推移,大部份异体丕字被淘汰了,只有:胚表示胎儿。这是邳字演变第二阶段。还有两个特殊现象,一是“不(pi)”这个原始字形,直到周朝末期也还使用着。1951年山东枣庄台儿庄区邳庄镇出土周代的"邳伯缶"上刻着“不白”二字,实际是“邳伯”。古代封爵等级分公、侯、伯、子、男五等。邳伯,即邳国君主被封为伯爵。

  当今所用的邳州之“邳”,加上了“阝”旁。这个“阝”是从“邑”字演化而来的。古人对自己国家常谦逊地称作"邑"或"国邑",表示国小的意思。夏、商、周三代的国名字是不加“阝(邑)”旁的,如丕、登、朱、刍等都不加“邑”旁。后来有的诸侯灭亡了,国民离开国邑,避难他乡,而怀念故土,于是就在自己国名右边加上“邑”字旁,古人以右方为上位,都把“邑”字加在国名右边。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天下诸侯尽失去了国邑所以凡国名都加“邑”旁了。汉魏以后文字变革,邑字演化为“阝”,“丕”加上“阝”变成邳,沿用至今。这是邳字演变的最后阶段。邳字在当今使用上,“大”的含意已经消失了,成为表示邳州地名的专用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