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易涨难跌
(2010-08-30 10:43:25)
标签:
财经股票糖价食糖张向军广西 |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市场对此反应并不大,在六次抛储后,糖价依然高位运行,甚至出现“国家越调控,糖价越上涨”的怪象,以致于8月12日的第七次抛储,但是即便是这一次,市场反应依然平淡。
白糖易涨难跌
在减产、成本上升、游资炒作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农产品正变得炙手可热,无论是小宗农产品大蒜、绿豆还是大宗农产品玉米、小麦等,价格全在一路攀升,作为甘蔗、甜菜等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食糖亦未能超脱此番暴涨格局。
从5月中旬开始,白糖期货和现货价格就一直处于快速上升通道之中。相比历史低位的2008年年底,白糖现货价格已经从每吨280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的5500元左右,翻了整整一倍。而在国际市场方面,由于担心反常天气冲击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的食糖生产并导致这些国家食糖进口量增加,在投机买盘的推动下,8月13日ICE糖市原糖期货价格冲击了2周以来的最高点。
为了保证保证食糖市场供应,稳定价格,8月12日,国储进行本榨季第七次拍卖,数量15万吨,全部成交,最高价5530元,最低价5200元,均价5417元,按照计划,本榨季抛储量余量还有53万吨。
然而,从之前6次的抛储情况来看,在市场与调控的博弈之中,有着供需基本面支撑的市场显然占据了上峰,连续抛储似乎并不能有力地平息糖价持续上升态势。
“本次抛售在市场预料之中,对市场影响有限,糖价高位仍将延续。”某业内人士评价道,“而且受制于食糖原料采购成本,食品企业会很快通过价格提升向下游消费转移压力并将最终影响CPI走势。”
供需偏紧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仅次于巴西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产糖国,自产糖按来源分为甜菜糖和蔗糖。甜菜糖主要产于北方,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甜菜糖产区,而蔗糖主要产于南方,其中广西是我国最大的蔗糖产区,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白糖生产基地。
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上涨类似,此轮糖价快速上涨,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供需缺口太大导致。根据中国糖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在天气等多重因素作用下,2009/2010榨季我国自产食糖连续第二年减产,产量同比下降170万吨至1074万吨,其中第一大甘蔗糖业基地的广西2009/2010榨季产糖在700万吨左右,同比减少63万吨。
而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食品工业、饮料业、饮食业等用糖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食糖的消费需求快速提高,据中国糖业协会的数据,2010年消费预计达1400万吨左右。
“从消费和供给的数据来看,2009/2010榨季食糖总体呈平衡略紧格局,缺口在300万吨左右,决定了本榨季国内糖价将处于高位运行。”上述分析人士表示。这一部分缺口势必需要通过自产糖之外的途径获得补充。
就目前我国食糖的供给渠道来看,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存货、新榨糖和进口。其中存货分为国储和企业储备,国储糖截止抛储之前约为300万吨左右。在进口方面,我国实行配额制,近5年的配额均为194.5万吨,其中70%为国营配额,进口量一般为100万吨左右。
除了自产糖之外,国内食糖供给的另一个渠道是进口。我国进口糖主要以原糖为主,进口原糖中一部分为政府间贸易(即每年40多万吨的古巴糖),这部分直接进入国家储备库形成“国储糖”,国储糖中的原糖经竞卖形式投放市场,经精炼厂加工成成品糖后进入国内市场自由流通。
进口糖的另一部分为一般贸易进口糖,即获得进口配额的食糖加工企业在国际食糖市场进口原糖,经过精炼厂加工成成品糖直接进入国内市场自由流通;另外,我国一般贸易进口糖中还有一部分成品糖,这部分成品糖直接进入国内市场自由流通。配额外进口糖的关税税率为50%,属自由贸易,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口和销售。
但是,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尽管每年发放了100多万吨的食糖进口配额,但除古巴糖外,真正进口的食糖并不多,配额没有被完全使用,这背后的直接动因是进口糖受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只有当国内价格高出国际价格,并有合理利润时一般贸易进口才会发生。
受制于国际糖价、关税和运输费用,进口糖实际上是“远水难解近渴”。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中国食糖进口总量同比下降了65%,仅为22多万吨。虽然5月份中国食糖进口量比4月份的进口量增长了7倍之多,但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8%。“主要原因还是初期国际白糖价格太高,进口不划算。而且,国内白糖在已有下榨季增产预判的情况下,仍然大量进口白糖也许会对下榨季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东方艾格食糖业分析师高旺解释说。
据中糖协的统计,截至7月末,本榨季工业销糖量898.53万吨,加上拍卖国储糖132万吨和进口糖约20万吨,合计销售总量为1050.53万吨,月均销量116.73万吨。至7月底,国内食糖可供量为274万吨,8—10月,平均每月可供量为91.3万吨,按照往年同期的销量情况,基本能够满足榨季末期需求。供需偏紧的格局为本榨季高糖价奠定基础。
除了供需层面的因素之外,制糖成本的持续上升也是此番糖价上涨的重要推手。从制糖企业的角度看,白糖生产成本的上涨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其中甘蔗收购成本占了其中的大头。“原来一直在260元/吨,但是2009/2010榨季上升到了290元/吨,甚至350元/吨,甘蔗收购成本在制糖成本中占到了70%。”云南保升龙糖业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
难回低价
在2009/2010榨季供需缺口既存的情况下,对于糖价后市的预期焦点已经转移到了下榨季产量预期和国际市场情况,而其中最大的悬念则是中国自产糖在2010/2011榨季是否能够增产以及增产幅度。
事实上,从我国食糖生产的历史情况来看,近10年来,中国的食糖生产大致以5—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且基本上是2—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2—3年连续减产。如果照此推理,已经连续两年减产的中国食糖生产, 2010/2011榨季则很大可能将处在增产通道之中,情况似乎还很乐观。
但是,中信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毛长青在对广西几个地区调研之后认为,由于今年甘蔗种植的黄金季节3、4月之前干旱天气对甘蔗苗势的负面影响,增加了单产同比下降的风险,而近期的降雨总体上无法完全弥补苗情,单产下降已经不可避免。
因此,毛长青乐观预计2010/2011榨季广西糖料蔗产量有望与2009/2010榨季持平;而如果考虑到今年9、10月份广西天气的不确定性,中性偏悲观预计,新榨季糖料蔗产量可能还会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
但是云南省糖协秘书长杨运生显然认为食糖主产区云南的情况有所不同,他认为,如果今年9—11月云南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就现在的种植面积来说,云南全省产糖量相比2009年将有恢复性增长。
“总体来看,下一个榨季的产量普遍预期是增产,预计能够恢复到1200万吨左右。”上述业内人士总结。
但是即便如此,随着国内含糖食品保持快速增长,将推动包括食糖在内的甜味剂消费的稳步增长。若2009/2010榨季国内消费量能达到1400万吨,如果按照平均增幅5%—6%来计算,估计2010/2011榨季消费量有望达到1470万—1480万吨。从可供应量看,1374万吨(按200万吨增产计算)产量加上一般贸易进口50万吨、古巴糖40万吨、150万吨国储糖(按实际拍卖147万吨计算),合计1600万吨左右,“但是国储库需要保留一定量的安全库存,那么总体供需继续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内糖价将难以回到低价时代。”海通期货研究所分析师关慧对下一榨季的供需情况表示出了担忧。
与此同时,“随着糖料种植的土地投入、劳动力价格以及糖企的糖料收购价、制糖辅料价格等成本都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估计新榨季的甘蔗收购价还将保持较高水平,制糖成本的上涨将对新糖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关慧分析。
而且因为企业所辖的甘蔗产地和糖厂多分布在山区,运输成本自然成了最重要的附加费用之一。保升龙糖业怒江分厂负责人就表示:“我们这里环山的高速公路,1公里的建造成本相当于华东地区的5公里,相应的运输费用也较高。”
“算上这些费用,今年一吨糖的成本远不止糖协统计的3500元/吨,云南的企业成本总体会达到4000元/吨以上,有些甚至会超过5000元/吨。”这位负责人表示。
且与往年相比,由于单产大幅下降了,制糖企业的生产成本还会随规模效应的下降而上升。该负责人继续指出:“规模效应的下降就让成本每吨提高100元左右,综合其他因素看,现货糖价站稳5000元/吨的可能较大。”
调控难题
对于食糖后市走向,北京中期期货糖业分析师张向军与上述领导持有同样看法,“短期内白糖现货价格将维持在5000元/吨”张向军进一步认为,“糖价将保持在5000-5100元/吨之间震荡趋势,超过5100元/吨会迎来国家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大幅跌破5000元/吨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张向军看来,5100元/吨是政府对于糖价调控的一个临界价位。为平抑过快上涨的糖价,保持2009/2010榨季糖价相对稳定,国家从去年开始大量抛储,先后于去年12月10日、12月21日和今年1月21日、3月5日、4月28日、6月25日分六次向市场抛售储备糖,抛储量分别为20万吨、30万吨、36万吨、26万吨、10万吨和10万吨。
然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市场对此反应并不大,在六次抛储后,糖价依然高位运行,甚至出现“国家越调控,糖价越上涨”的怪象,以致于8月12日的第七次抛储,但是即便是这一次,市场反应依然平淡。
不过,细心的张向军还发现,后两次抛储公告与前5次不同。从抛储公告中可以发现,之前的措辞是‘为了稳定市场,保证供应’,而后面的则调整为‘为了保证食糖市场供应,稳定价格’。从字面上来看,稳定价格似乎退居次位,“或许这才是糖价依然坚挺的主要原因。”张向军说。
而在高糖价之外,在目前糖市供需吃紧情况下,单纯依靠国家放储调控糖市已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从抛储历史上看,我国白糖减产周期的后半阶段,国储库存一般也会降至较低水平,社会总供给由此而下降到周期性低点,糖价则保持高位趋涨的运行态势。
今年3月2日,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在广西食糖交易会上说,要实现食糖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调控目标,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做好储备糖调控,针对产销缺口,适时、及时投放国家储备糖。毫无疑问,在今年市场产销缺口高达300万吨的情况下,国家调控的主要思路,还是通过放储弥补市场缺口,保证供需平衡。
然而,虽然国家掌握着近300万吨食糖储备,但除去此前6批投放的132万吨和本次投放的15万吨合计147万吨的抛储量再加上至少应持有1—2个月的消费储备,实际上,目前尚能实际动用的国家储备食糖数量不过90万吨。
一旦糖市出现突发事件,国内糖市供需缺口将很难得到弥补。因此,国储糖只能在可弥补供求平衡的范围内相对影响市场价格,若超出范围,对国内市场影响还是有限。连续抛储似乎并不能有力地平息糖价持续上升态势。
实际上,如此低数量的储备已经对市场调控失去震慑力,即使国内糖价有维持偏高水平的依据,也为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再次带来糖价上涨契机埋下伏笔。
而且,相比往年,今年产糖季资金更为充裕,糖市涨价预期将带动更多资本入场。在国家宏观经济向好、通货膨胀预期作用下,糖业投资、投机更加活跃,将进一步助推糖价高涨。“在当前糖价上涨的背景下,民间资本和国际游资进入糖市跟风炒作不无可能,要高度警惕糖价上涨过程中外来资本的炒作。”业内人士提醒说。
价格传导
作为高糖价的受益者,制糖类上市公司因糖价上升而获得巨大收益。事实上,早在今年7月9日,位于广西的南宁糖业便发布公告称,今年1—6月,预计实现净利润约7534万元至9417.5万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100%—150%。原因是受甘蔗减产影响,行业内食糖产量减少,糖价大幅上涨,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而在近期,另一家糖业上市公司贵糖股份也宣布,受益于糖价回暖,公司上半年成功扭亏,实现净利润5489.5万元。
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制糖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50.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由去年同期的亏损2.6亿元转为盈利39.21亿元。在统计局汇总的规模以上制糖企业中,亏损企业亏损面为21.17%,比去年同期收窄了33个百分点。累计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亿元,而从总体看来,制糖行业各经济类型亏损企业数和亏损额与上年同期相比都有大幅减少。
但是,与制糖类企业的风光不同,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多家食品企业的人士表示,糖价高位运行对公司的生产成本影响非常大,目前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涨价。
与失去调控震慑力相比,在高糖价的背景下,食品企业会通过提高价格向下游消费转移成本压力并将最终导致CPI走高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则要大的多。
“就当下的情况来说,要确保糖市平稳运行,必须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与企业联动相结合,上下形成合力。”有关专家指出,“政府层面需要加强对期货、现货市场监管,规避糖市投机带来的风险。而在企业方面,应鼓励下游用糖企业与糖厂直接联系,通过产销对接打通产业链,进而锁定生产成本,降低市场风险。”
目前,国内制糖企业与下游用糖企业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状态。这一模式加大了产业风险:糖价大起大落影响蔗农收入,进而影响蔗农种蔗积极性;因甘蔗集中收榨和食糖全年销售的现实,在榨季内,制糖企业需要集中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收购糖料,同时生产出来的食糖相当一部分存放在仓库里,形成库存占用资金,增加了制糖企业资金压力,带动食糖成本上涨;用糖企业也深受糖价波动之“苦”,糖价高企时,因担心糖价上涨大量囤积白糖,在糖价下跌时仍未能及时出手的企业不在少数。
上述专家指出,建立下游企业与糖厂的联动机制,不仅可降低糖厂成本,避免成本上涨推动糖价进一步走高,也可防止下游用糖企业囤积食糖,保障市场秩序。
文|《农经》杂志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