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博雅管理”之意义
(2018-01-03 11:17:25)学习“博雅管理”之意义
2018.01.03
文|王家骢
今天继续聊“博雅管理”。昨天介绍了什么是“liberal arts”,什么是“博雅管理”。博雅管理就是Liberal arts 与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有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强调“博雅管理”?学习博雅管理的意义在哪里?
中国有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必要了解一些德鲁克研究管理的初心。德鲁克在《功能社会》一书中提到他对管理感兴趣,并非是因为他对经商感兴趣,而是对人、社会和社区感兴趣。德鲁克的初心是将组织型社会建设成一个“功能社会”(A functioningSociety)。德鲁克的使命是:build a functioning society ofinstitutions。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有自由、目的与意义。德鲁克的初心是让人在新型社会里成为个体而独立存在。换句话说,就是让人能够成为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只能从改造企业的管理开始。
博雅管理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核心。德鲁克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Human based Management)。注意,这里强调以人为本,不是以人类为中心(human centered)的管理。以人类为中心会忽视其他生物的生存需求。
在德鲁克之前,所有的管理都是以经济为单一目标的管理。都是为了满足“经济人”(economic man)的物质需求。这种管理不利于人心健康的发展。企业管理必须加以改造。
改造企业的管理,让人成为人,就需要了解人。了解人只能通过liberal arts来洞察人性。
人有哪些特点?人有和需求?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可能?这些问题凭借数理化的知识回答不了。
了解人的特点和需求最好从“人”字开始。
人,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一撇,一捺。将这两个笔画加在一起,才能构成“人”。只有其中任何一个笔画,都不能成为人。
从人字可以看出,人由两部分组成,人身和人心。人心是人的支撑点。没有这个支撑点,人就不能成“个”,就不完整。人身是物质的,是“形而下的”;人心是精神的,是“形而上的”。人有物质层面的需求,也有精神层面的需求。
人,是先有人身,后有人心。一个人的成长必须身心的成长,身心的健康。身在前,心在后。我们身心健康,也是说人身在先,人心在后。人心的问题只有在人身问题解决之后才会暴露出来。
身-心必须连接在一起。人活着就要解决“吃饭的”的问题,吃饭的问题是人身问题。但是如果只是吃饭,又与禽兽无异。人还有精神层面。但是人又不能只活在精神世界。六根皆清人还的要吃饭。所以在二者之间要找到平衡。
人身要成长,人心要成熟。博雅管理就是要满足人这个两个层面的需求。企业管理如何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如何让个体成长和成熟?
满足个体成长的需求,企业必须能够为他提供生存和成长的空间,为他提供薪资,提供升职、升迁的机会。满足这些,企业本身必须盈利并且可以扩张。企业要盈利,就必须做好管理;企业要扩张,就必须做好创新。德鲁克写的《管理的实践》就是告诉企业家和管理者如何管理好一家企业,使它能够盈利。《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就是告诉企业家和管理者如何做好创新,使它能够扩张。
大部分企业在满足员工物质需求,个体成长方面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是,严重不足的是忽视了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知道,只满足物质或身体层面的需求是不够的。人必定会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与需求。人性的特点使然。
如何满足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就是说,如何让员工觉得人生有意义,有目的?如何让员工在企业中活出自己?
记得我们在介绍“不时髦的克尔凯郭尔”时曾经说过,个体在社会中并不独立存在,他依靠各种关系而存在。他以各种角色活着。这些角色包括:儿女的角色,父母的角色,兄弟姐妹的角色,员工的角色等等。在这些角色里,没有自我。
个体只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独立存在。在精神世界存在,决定了一个人这辈子过得如何。如何让一个人找到自己的意义和目的?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做了讨论。德鲁克提出解决办法,就是问“我的贡献是什么?” 一个人能够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就呈现出他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人生的意义在于有“被需要感”,让他人觉得“我需要你”。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每个人都需要有机会做贡献。企业恰恰为员工提供了做贡献的机会。
以上这些都是与人生相关的问题,不可能用自然科学来解决,只能凭借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来思考,来解决。让人成为人,这就是学习“liberal management”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