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杂说】领导力是创造追随者的能力(二)

【管理杂说】领导力是创造追随者的能力(二)
2016.04.22
文∣王家骢
今天与大家开始分享“如何提升创造追随者能力”。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重新定义和讨论领导力”?这个话题已经被那么多人讨论过了,还有什么可说呢?
我在前面提到过,德鲁克没有写过关于领导力的专著,但是他一直在讨论领导力的问题。德鲁克与马洽列洛共同编辑的《德鲁克日志》,用了近三分之一分篇幅讨论领导力。
德鲁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要“clean
在这里,重申我的观点:请大家不要再使用什么“狼文化”这类的字眼。狼,是畜生,它所展示的兽性。狼看似很有“团队精神”,但是它狩猎的方法采用的是“狡诈、欺骗”。那不是人应该呈现的素质。“狼文化”带来的是短期效应,它是以牺牲人性为代价的。这个代价太大,我们的子孙后代承担不起。
领导者无处不在,来自各个行业。有国家领导者、有军队领导者、有企业领导者、工商业领导者、有政治领导者、有宗教领导者、有社区领导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追随者。
五行八作,行行出状元,行行出领导者。君不见人们常说:政治领袖,宗教领袖,商业领袖,意见领袖等。领导者,领袖也。“领袖,可为人之仪则”。德鲁克也说“管理主要是以身作则”。可见领导者首先应该成为人们的榜样。
我们说领导者是有追随者的人。领导力是创造追随者的能力。要想有追随者,一个人必须具备成为榜样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什么?想成为领导者的人应该如何学习?
自古以来,人们对领导者的伦理道德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无论是对政治人物还是商业精英。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素书》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关于领导力的专著。据说它是由秦末汉初著名的隐士高人黄石公所著。黄石公看到秦将没落,汉将兴起,于是将此秘笈授予张良,张良用《素书》中的智慧辅佐刘邦打下天下。黄石公死前要求他的书不可以“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
白圭,中国商业之鼻祖。他总结出一套经商理论。他的学生包括计然、范蠡等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白圭对于经商之道的传授对象有明确的要求。他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德鲁克在寻找其领导力模式时,极为推崇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Cyrus)的领导力模式。德鲁克将孔子的伦理思想和居鲁士“道德君主”的思想融为一体,构成了“德鲁克领导力模式”。这个模式强调责任、伦理、诚信。换句话说,德鲁克也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道德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素质。
那些推崇“狼文化”的人恰恰忽视了人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有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说“做事先做人”。有谁会说“做事先做狼”呢?
在一个迅猛变化的世界,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新方向、新机遇往往带来未知和巨大的不确定性。创新也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追随者无法在事情发生之前确定新方向的可靠性。
我们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真理”,必然真理和经验真理。所谓的必然真理不需要经验证实。例如,2+2=4,这是必然真理。无论到哪里,它都为真。对于必然真理,人们不会质疑。
另外一种真理为经验真理。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够证实的事情。例如,我们说北极没有老虎。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在北极发现老虎,其目前经验为真。一旦有一天人类在北极发现老虎,这个说法就不为真,以前说“北极没有老虎”的人就失掉了信誉。虽然一次、两次还不至于让一个人完全失去信誉,次数多了,他的诚信就会大打折扣。人们对他的信心也将为之减少。
带领团队朝一个未知的领域或方向走,说“新机遇”可以带来某些利益、好处,对于追随者来说属于“经验真理”。他们无法判断领导者所说是否为真,他们只能凭借faith,或者是对于领导者的信任来做裁断。
建立信任,成为一个可以被信赖的人是创造追随者的第一步。
信任是赢得的,不是上天赐予的。赢得他人的信任离不开个人的修炼。领导者该修炼哪些素质呢?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有现成的答案。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这些基本素质就是“道、德、仁、义、礼、智、信”。如果我们将这七个字竖着写,竖着看,我们就会发现诚信是底线。人无信则不立。这个信,不是于丹所说的“信仰”,而是说诚信。
尽管我们说诚信是底线,但是领导者的修炼是一个循环。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如这张图所表示。
每一个素质有每一个素质的功能。每一个素质有每一个素质的修炼方法。
明天我们介绍第一个素质及其修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