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与学习"阶段"
(2016-03-08 19:49:03)读书"三境界"与学习"阶段"
2016.03.08
文∣王家骢
昨天我们门开了个头,简单地讨论一下关于学习力的话题。
其实关于学习力的话题讨论的很少,大多数人都是在讨论读书的问题。例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讨论的是阅读的层次。王国维也说过读书的三境界。今天我来说学习的四个阶段。
首先,来看看阅读的四个层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艾德勒和范多伦提出阅读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这个层次的读书主要是解决识字的问题,让自己走出文盲的境地。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是“检视阅读”,即在一个时间段,抓到一本书的重点,简单地说就是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在这个层次通常不会做深入的分析探讨。
第三个层次的阅读是“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要细嚼慢咽,认真地读懂一本书。其重点在于深刻理解。
第四个层次的阅读被称为“主题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是将与某个主题相关的著作通读。这是做学问的阶段。
四个层次不是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前一个层次包含在后一个层次中。
德鲁克的阅读方式当然是第四个层次的。他差不多每两年选择一个主题,将相关的主要著作通读一遍,然后在开始另外一个主题。据说德鲁克去世前阅读的主题是“微生物学”。我猜测,他之所以读这方面的著作,是因为他在思考互联网、自组织的问题。
王国维是清末的学者,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读书的三境界。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读书必然经过刻苦的阶段,然后才能够到达思想的“自由王国”。读书、做学问、学习管理没有捷径可走。现在的人总是希望不付出就得到,恐怕收获的只有支离破碎的“相对知识”。
说完读书的四个层次和三种境界之后,来说说学习的四个阶段。学习与读书有所不同。但是读书与学习有相互包容。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习,在于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记得我们以前说过,人的自由宁在心(精神)而不在身(物质)。物质自由(财富自由)是否是精神自由的基础这个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不过我自己对物质是精神自由的基础之说法颇为怀疑。起码它是有限的。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沙哈尔曾经说过,物质带来的幸福超过最低阶段之后,对人的影响很小。
学习的四个阶段分别是:问题阶段,理论阶段,实践阶段,和反思阶段。
儿童的学习阶段是问题阶段。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但是对答案却没有丝毫的兴趣。当家长提供答案是,小孩子的注意力早就转移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对答案也没有兴趣。但是他们脑子里会有一大堆的问题。中国古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提问题,不关注答案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困惑。
第二阶段是理论阶段。这是专家学者的学习方式,他们不仅提出问题,还会想办法找出理论根据。至于理论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学究基本上是这种人。他们往往会提出很多不切合实际的理论。他们很像德鲁克所说三个石匠中的第二个,只对砌墙感兴趣,对于为什么要砌墙,不知道,也不在乎。
结合企业培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管理者关于热衷工具、技巧、方法,他们对于经济学、心理学等知识很感兴趣,但忽视了这些知识只是“管理者的工具”而已。诚如德鲁克所说,外科医生练习使用手术刀和缝合技术不是为了这些技术的娴熟,而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学习各类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管理中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实践阶段。这个阶段是为了获得经验。实践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没有实践不可能出真知。但是有些人只希望获得经验,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管理中经常犯错误,甚至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任何实践都需要理论指导。有些人说德鲁克的著作太过于理论化了,说这种话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他们停留在经验学习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反思阶段。这是智者的学习方式。有智慧的人善于反思,他们会从自己的成功或失败中总结经验,他们会问“为什么?”,然后将问题的答案上升为理论,再回到实践,再反思,再提问.....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简单地说,小学到高中是“问题阶段”,大学是“理论阶段”,工作是“实践阶段”,管理是“反思阶段”。管理者要不断反思企业的管理。套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未经审视(反思)的管理是不值得做的管理!
再补充一句,我们常常说要打造学习型组织。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以我的浅见,现在的企业都不是学习型组织,而是读书型组织。企业每年花费大量财力组织培训,却丝毫没有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他们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管理中去,没有用这些知识指导管理的实践。
或许企业培训真的需要一次重大的变革。虽然我们记住了德鲁克说的“管理的目的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但是我们却仍然停留在知的阶段。